市场开门做生意,涨涨跌跌很正常,资本市场也不例外。隔海的日经指数、跨洋的道指、纳指,都曾有过股指跌到“爹妈不认”的黑历史,也没多可怕。所以说,股指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股市没有底——涨起来心里没底,跌下去深不见底。这就是大A股牛短熊长、病病歪歪的根本问题——缺少优质大型企业“镇场”,导致“价值底”缺失。
首先,A股上市企业的体量不够大。前二十大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仅为8587亿元,远远低于美股的9145亿美元。相差近八倍,远远大于两国的经济体量差距。甚至与港股平均市值10554亿港元都有一定的差距。A股的“巨无霸”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甚至不够“巨”。
其次,A股大型企业集中于上游的金融行业和能源行业,“接地气”的制造业企业仅5家——贵州茅台、宁德时代、比亚迪、五粮液和美的。
上游大型企业不是不好,但是太宏观、太“抽象”。“宇宙第一大行”、“两桶油”的经营表现受很多非市场因素制约,很难给市场提供“价值底”。
这就导致A股投机氛围浓厚。A股投资者热衷“炒题材”,尤其是政策题材。市场热点随着政策热点切换,政策热度一过,心里就没底了。这种赌性十足的市场心态之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口号声再响,也只是口号而已。甚至在技术上也很难实现,因为“题材价值”、“政策利好”是很难量化计算的,到底能产生多少产值、多少利润,谁能说得清楚?
缺乏市场价值清晰的大蓝筹锚定市场“价值底”,A股市场牛起来是“群仙无首”的仙股扎堆,集体飞升。熊起来就是群魔乱舞、恐慌踩踏。投机氛围浓厚,导致很多上市企业热衷讲故事、玩概念,而不是踏踏实实干经营。“成长性”越吹越玄乎。没有十几二十年的业绩积累,几张PPT就能把账算到2055年。于是乎,本该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二级市场,比一级市场玩得更跳脱。
这不该是中国股市应有的样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是有一批久经考验、市场表现长期稳定的优质大型企业的,完全可以做到心里有底、市场有底。最典型的就是贵州茅台,孤独的A股大蓝筹。
贵茅之“贵”
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在上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盘价34.51元,仅比发行价31.39元高了3块多。不需要高抛低吸、这个线那个线的高级艺能、复杂操作,你给5000股贵茅二十年,换一线城市一套房。可是,很少有股民能做到二十年相伴始终。
二十年贵茅的股价高高低低,有错进也有错出,但是贵茅始终有“底”,是二十多年业绩优秀的价值底。贵茅也跌过,而且是深跌。2002年7月除权后,贵茅的股价一路下跌到03年9月份已跌至25元出头。股价跌了,但业绩涨,涨得很生猛。2003年到2007年,每年的净利润率年增长都在30%以上。
2008年史诗级股灾,贵茅也没躲过,63%的跌幅堪称跌骨级。但是,接下几年贵茅的业绩很稳,足以支撑资本市场的信心。2008年到2011年的净利润率增长都在10%以上。2011年更是“放大招”,净利润率同比增长73%。涨到2012年,股价涨到千元以上,市盈率也就20倍多点,能说有多贵?而且,贵茅的市盈率是真金白银年年分红分出来的市盈率,不掺水。
随之而来的行业调整,白酒股直接送进ICU,但是,贵茅的业绩并没长期趴窝,2017年净利润率增长重回两位数,并保持了多年。
纵观贵茅上市20多年的表现,任你资本市场风吹浪打,股价上蹿下跳,贵茅的业绩增长始终稳如泰山。产量、销量、利润率、分红派息,挑不出毛病。要谈成长性,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性。
刚过去的2023年,A股市值前二十的五大制造业企业中,只有贵茅和美的实现了市值正增长,另外三家的跌幅均超20%。贵茅2.62%的涨幅不大,但是稳住了2万亿市值,对2023年A股是多么重要。更难能可贵的是,贵茅的业绩依然亮眼。
12月30日,茅台集团2024年度市场工作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23年,茅台集团预计实现营收1639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首超千亿元,同比增长超19%。
贵茅的业绩增长再一次走到了股价涨幅前面。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是逆势的超预期增长。
没人能够准确预言贵茅2024年的股价趋势,但是贵茅的2030、2035不值得期待吗?贵茅是有“底”的,是长期积累、有业绩支撑的市场底,这才是真正的信心底。大涨时未必讲道理,但是跌下去还能爬起来。因为业绩增长是“讲道理”的,真金白银的分红派息是“讲道理”的,不会跌成无底洞。
我们常常说,如果每个股民都抱着赌短期的心态、每支股票都是短期炒作的工具,股市永远健康不了。可惜的是,大A股里像贵茅这样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大型企业太少了。
大家都在忙着讲故事、玩概念时,贵茅一直在坚持踏踏实实做事。
“错过”不是错,而是坚守
20年来,贵茅“错过”了很多“风口”。早年间上市公司多元化,从彩电到冰箱,什么热就造什么,贵茅统统“错过”。后来流行跨界搞房地产,贵茅默默造酒,错过了。再后来造车、制药、造芯片,贵茅还是默默造酒,一一错过。以至于去年茅台冰淇淋问世,竟能成了大新闻。张无忌纵横四海没人觉得新鲜,扫地僧溜达到少林寺门口小卖部买包烟能轰动武林。
“错过”不是错,而是坚守本业的执着。每年茅台的年终大会都是“乏味”的,没有PPT创业的花里胡哨,也没有豪掷千金的跨界新闻,都是怎么做产品、拼市场的朴实无华,
12月30日茅台集团2024年度市场工作会上,丁雄军董事长分析了白酒市场发展历史的四个时期,从计划经济年代的产品为王到上世纪90年代后的渠道为王,从2010年后的品牌为王再到从当前开启的终端为王四个时代。产品、品牌、渠道、终端的四步曲,就是茅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功轨迹。
成功的商业逻辑不需要复杂的“调味”。制造好产品,才谈得上品牌价值的积累。有了好品牌,才能获得好渠道。今天的茅台,就差赢得“终端”的临门一脚。
但凡中国人还喝酒,茅台就不缺市场需求。但是,正如丁雄军指出的,终端和市场不是一回事。都知道茅台好,可是茅台贵、茅台难买,也是公认的老问题。茅台多年积极扩大产能,并没有搞饥饿营销,可是老问题一直没解决,问题就是出在了终端不足,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所以,丁雄军解释“终端为王”时提出,“终端强则企业强,终端多则企业大,终端好则企业优,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所以必须拥有或控制终端”,切中肯綮。好酒还得好好卖,才对得起市场消费者,逻辑很清晰、很硬核,这就是茅台的风格。贵茅那么多年能让投资者心里有底,就是因为朴实、纯粹的经营理念有底线。
企业经营有坚守、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投资才有“价值锚”,资本市场才能有“价值底”。这才是大A股最稀缺的品格。资本市场的信心,不可能单靠“政策利好”建立起来。我们的大型上市企业坚守本业、恪守本业,甘当市场的“扫地僧”,才能让投资者心里有底,才能形成市场的“价值底”,中国股市才有希望。
结语
当然,坚守本业不等于固步自封。12月30日,茅台集团还召开了国际化市场工作会,大举开拓海外市场箭在弦上。
总有人因为文化差异、饮食习惯不同,怀疑中国白酒的出海之路。有怀疑很正常,但是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言,望洋兴叹的心动转化为行动才是必然。更何况美酒佳肴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美美与共”的文化传播在哪里都不缺拥趸。茅台集团在2023年岁末立了一个Flag:从2024年开始,将逐步增加茅台酒、酱香系列酒和集团家族产品的出口量,力争在2027年,实现国际出口市场规划目标,同时兼顾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形成“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