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初旺村,71岁的牛春霞没等来开海节。
她从小在村庄长大,往年9月初,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休渔期结束,歌舞声中,百艘渔船离港,这是一年里渔民最重视的时刻。
今年还没开演,村里突然收到消息:“不让弄了。”牛晓丽有点恼火,村民们加班加点搭好的台子只得拆掉。她一打听,大家传言是因为“核污水排放”,开海不要“动静太大”。
8月24日起,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预计将持续30到40年。
依傍国内四大渔场之一,黄渤海渔场的初旺村,有胶东地区最大的群众性渔港。
当互联网上充斥着对海鲜与渔业的焦虑,现实中的初旺村似乎显得平静。事实上,在没有确切的污染之前,渔民们更担忧的,是捕捞产量的变化正影响着生计。
随着海洋资源衰退、出海成本增加,减船转产早已成为渔村的普遍趋势。回不去的传统渔业,将走向何处?
早晨渔船靠港。冯蕊 摄
比“核污水"更担忧
8月底开始,网络上传言不断:“海鲜究竟能不能吃?”“鱼是不是已经被污染了?”“为了安全不要再去海边了。”“还有240天,就要到国内海域了。”
一时间,不少消费者涌入海鲜市场,纷纷囤货。
“现在行情很好,供不应求,一直在涨价。”海鲜经销商吴宇杰说,核污水入海的两周里,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9月2日,他一天就卖了1200箱、79万元的海鲜。不少同行的订单量直接翻了一番。直到9月8日,他眼看上升的营业额,逐渐趋于平稳。
流言波及的近海捕捞,正是初旺村世代以来的支柱产业。但这里的生活与生意,似乎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村里有在讨论日本排污水,各种说法都有,是真是假的,讨论的对不对,啥也不知道。”牛春霞嘀咕,弄得“人心惶惶”的,但9月以来,鲜少有村民再提过这回事。
9月7日,早晨7点,初旺渔港人头攒动。渔民们支起遮阳伞、摆上泡沫箱,等路过的鱼贩物色、打包。几小时后,这些鱼获就能运输到批发市场、海鲜供应商和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