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è),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zāi)!众人熙熙(xī),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bó)兮,其未兆(zhào);沌沌(dùn)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zhāo),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áo)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bǐ)。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首先,文化是一种国土。
《道德经》文化是具有强大爱国情怀的“力量文化”;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类共同体的“和平文化”;《道德经》文化穿越时空,是能与世界各国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包容共生的“生命文化”!
什么是生命?
宇宙是生命,地球是生命,国家是生命,企业是生命,家庭是生命,身体是生命,万事万物皆是一个生命体。
《道德经》就是一本“生命使用说明书”,虽然仅有短短五千言,但她是气雄神旺、血脉永续的“生命文化”,是无比富饶、蕴含无尽宝藏的“无价文化”——有形的物质资源再丰厚,终有一日会枯竭,但《道德经》文化的无形资源却是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
因此,《道德经》确实是值得人类去努力耕耘的生命文化!
本章的“绝学无忧”也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学问或功法,要从学问中回到大道上来,回归报效祖国、报效社会大众、报效父母、报效天地众生的社会实践中来——因为,文化的基础必须是扎根于生命的,与生命相连的文化才会焕发出生生不息的伟大生命力!
其次,不要抱着输赢得失的思想负担去做事!
老子提出了两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现实问题:
第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这是说,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有人领导我服从”是必要原则;在家庭生活和朋友圈里,顺从也是和谐的重要手段。
但这里老子提出,顺从与不顺从能有多大差别呢?
人们在很多时候观念不同、价值理念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所以会产生争辩。争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续相继产生的相互拆台的升级行为……遇事如果习惯于争斗抬杠或不尊重他人,这是很危险的行为,最后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老子希望我们找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当我们碰到问题时,还是到《道德经》中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与力量吧。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强调:“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这里,老子把天地绝密的两个字大白于天下,这两个字就是“不争”!
有道者不但不争,而且会支持天下人实现他们每个人的理想。世界,不是富人的世界,也不是穷人的世界,以后的世界一定是有大爱之人的世界,大爱之人才能做到以不争为争。
不争达到的结果将是: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我们。因此,凡事不要抱着输赢得失的思想负担去做!
第二,“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这是老子提出:生活中出现善与恶时应该如何处理?
在我们的教育中,人当然应该是从善的。善恶观念是约束人们行为有所检点的一种手段,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每个人的善恶观难免不同,因此往往会因观念上的分歧,而把自己的善恶观强加于人,以至于诉诸武力,甚至引发战争。
有些狂人,往往会打着行善的幌子,去干那些满足他们扩张欲望的勾当,那绝对是害人害已的事情。
《道德经》第三十章中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人类做的每件事必定会得到报应——我们怎样打人,就会怎样被人打;我们怎么看不起人、说话怎么伤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么看不起我们、讥讽我们。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其事好还”。
因此,世界上真正称得上“军事家”的人都不敢轻言战争。这不是因为胆小畏战,而是由于仁慈,不愿也不忍看到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
再次,做好自己,敬畏所有人。
老子文化的重要人生准则有二:
第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也就是说,当人们共同认识到这是应该敬畏的事情,那你也不得不敬畏它。
因为世界之大无边无际,时空之远无始无终,而人类仅有百年的寿命、千年的历史,很多东西是人类的知识还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在任何人和事面前,都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第二,“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追逐声色名利,喜欢让人感觉自己高人一等;但我宁愿过平凡朴素的日子,保持内心婴儿般的柔弱,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一般人都显得聪明,而唯独我愿意守着浑沌和淳朴!
《道德经》是扎根于生命的文化,在这种文化国土上的“无我”,看似愚拙,其实内心反而充盈着大道行世、利益苍生的本心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