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从名字便偏差的江苏

2020-02-29 19:19

在中国,存在着庞大的各省域之间的鄙视链。但是,像江苏省这样还存在着层级分明的省内鄙视链的省份,无出江苏其右了。

 

从名字便偏差的江苏

 

江苏这个名字以及简称苏,已经具有让人敏感的歧视性。苏,过去仅仅是苏州府、苏南,姑苏等地的古简称。苏北的徐州、淮安,甚至盐城,可能更愿意简称自己为淮、或者江淮、淮海。

 

和今天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样,从建省伊始,这个省的名字就给了最南端的富庶地区。

 

准确意义的江苏,如同清代中期,江南省分家为西安徽和东江苏一样,从那时起,江苏便至少应该包括:苏州(府)、江宁(府),扬州府(扬州、泰州)、淮安府(盐城、宿迁)和徐州府(徐州、连云港)。江和苏只代表了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区域。

如果用五个字来概括江苏,应该是:江、淮、海、湖、河。

 

江苏人祖先从哪里来?“内斗大省”江苏为何排第一?

 

江和淮好理解,守江必守淮,淮河下游,成为了江南和苏南的天然屏障。原本东流单独入黄海的淮河,历史上北受黄河改道,一度夺其入海口的影响,后世南下从长江入海,这就造成了苏北沿海,多浅滩,缺乏深水良港的现实。而浅滩、湿地所利,便是能产盐,晒盐。历史上的淮盐便是出产于此。盐城这个名字,和山东的日照(晒盐的盐场最需要的就是365天天日照)一样,便也是如是来历。

 

官盐产地都叫所、场。山东日照的石臼所、江苏南通的吕四场都是这么来的。

 

海便是北至山东,南至上海、浙江的中国漫长的东部海岸线的中段。说起湖,江苏也值得骄傲,南部苏南的太湖,江北南北一连串、水系相通的高邮湖、洪泽湖以及骆马湖,构成为了中国早至春秋,兴盛至明清的南北大运河。

 

苏北一度称为淮海,便是这个道理。

 

北至淮泗、南达太湖,北部像山东人,南部像浙江人

 

北至徐州,南至苏州,西临安徽,东至大海。北接山东,南邻浙江,近代史上又从苏南一角分成一个上海。这便是江苏省的整个版图。

 

江苏北至徐州、连云港(古海州),沿陇海线、黄河古道与北部的山东分界。古水系:发源于河南的汴水、山东的泗水,在徐州、淮安与淮河交汇。

 

正是泗水、汴水、黄河(一度改道东南入淮)和淮河的交汇,徐州,楚州(宿迁)自古成为中国黄河与长江之间的重镇。

 

也正是因为山东中部沂蒙山南峦的泗水、沂水、沭水等南流入淮的水系勾连,今天,苏北这一地区的徐州、宿迁,乃至连云港在语言、饮食和风土文化上都和山东以及皖北、豫东极其相似。

 

江苏南至太湖-天目山与浙江、安徽分界,苏南的太湖地区,自古作为吴文化的代表地,与浙江的越文化(绍兴、宁波)分野。前几天大火的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遗址虽然在浙江,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太湖水系文化。

 

天目山(莫干山)下的苕溪,良渚文化的母亲河,便是太湖水系的最重要的南部起源之一。

 

历史上,在太湖南岸,太湖与钱塘江水系之间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苏湖地区,春秋吴、越相争,五代十国吴(南唐)与吴越相争的结果便是将这一地区人工改造成水网密布,便于灌溉、水运,农业发达的所在。

 

苏南苏湖(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的灌溉农业和运河水运开发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形成,吴和越,尤其浙北(以绍兴为中心)的越国灭掉太湖领域的吴国之后,为了与楚国争衡,便开始利用青弋江-太湖-笠泽江(吴淞江)水系,构建浙水与长江之间的人工运河通道。相关文章见《我们的河》系列文章之:太湖从哪里来?

 

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杭州(余杭)至镇江(长江)其基础便是在春秋吴越时所打下的基础。

 

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整个浙江,以及太湖南岸一部分,福建北部一部分的钱氏所建立的吴越国,极其重视农业水利开发,不仅大力在太湖南岸,今天的湖州地区,利用天目山东坡水系广泛开垦农田,还建造了浙水入海口的堤坝设施,彻底解决了钱塘江海水倒灌侵扰沿岸良田的隐患。当时,钱镠还专门建立了撩湖(太湖)军、撩水(钱塘江)军便是专门用来治理、疏浚河守卫河湖的驻军。

 

唐末开始,钱氏的吴越国,以及李氏的南唐,对于中国苏南和苏湖地区的开发,居功至伟。钱塘江得名便是源于钱氏的治理。中国宋代初年编著的百家姓赵钱孙李,前四个姓氏,其中除了赵是国姓,孙是皇后姓氏,钱和李便分别是南唐和吴越国的君主姓氏。

 

江苏人祖先从哪里来?“内斗大省”江苏为何排第一?

直到中国近代,从钱三强,钱穆,钱伟长,浙江钱家依然是人才辈出。

 

正是历代对于太湖南岸平原水乡,浙江(钱塘江)入海口平原的治理,杭州作为一个钱塘江边的渡口城市,后世凭借自身的近城山水优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和园林城市。

 

今天苏浙分家,虽然以太湖南岸为界,但是,历史上此地的灌溉农业兴盛,水网密布,水乡相通,早已使得苏南、浙东北湖州、嘉兴地区和上海文化相通,语言相通以及饮食、生活习惯相通。

 

近代史上,上海滩很多大亨便是发迹于老家苏南以及浙东北湖州、嘉兴。

 

虽然苏浙分省,其实太湖领域至浙江钱塘江北岸之间,几乎文化饮食乃至语言相通。反倒是苏北与苏南,浙东北(湖州、嘉兴以及杭州)隔钱塘江与浙南、浙东等越文化地区文化差异更大。

 

江南屏障、南北运河和千年盐运所决定江苏人(苏北人)的性格

 

从近代到今天,江苏人的省内鄙视链是从南至北,从富庶地区到苏北盐滩滩涂。上海人眼里,整个江苏都是苏北人;苏南人眼里,长江以北都是苏北人;扬州人眼里,往北都是苏北人……

 

如果苏南是江南的吴文化,江苏长江以北,可以说是江淮文化。江苏人,尤其长江以北的苏北人,深受三个方面人文地理的历史影响。它们分别是:南北割据的战争屏障影响(尚武、善战);千年南北大运河(商业文化、淮扬菜、青帮文化);淮盐经营(历史上的大盐商大盐贩)。

 

首先,南北一割据,作为中国天然的南北分界线,两淮必涂炭,正是这个原因,苏北自古没有苏南富庶。尤其是中国南北割据,苏北淮河一线,徐州、淮安(清口)个个都是战略重镇。

 

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地南下到淮河下游,长江北岸的苏北流民,其组成的以刘裕、陈霸先为代表的善战的北府兵,以及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真正开国者徐温(苏北海州今连云港人,南唐李氏是其养子)等唐末杨行密的三十六英雄(将),几乎都是长江北岸的苏北人。经过历史的历练,战火熏陶,苏北人的性格有着浓烈的军人性格。

 

再加之长江北岸的江苏,苏北沿海滩涂海浅,自古利于产盐。这也使得苏北滩涂极其易于武装盐贩在此发家。历代食盐(淮盐)都是国家税收重要来源,受皇家管制,于是,为了丰厚利润,不乏武装走私者。尤其是乱世,有钱有武装,盐商马上变成土皇帝。比如元末刘福通、张士诚,南唐开国浙徐温当年都是苏北盐贩出身。

 

可以说,没有明清的大运河便没有今天的江苏省,尤其不会有江苏的苏北地区。

 

唐代以后,随着东南半壁江山更加显重。京杭大运河开始重要起来,尤其是明清两代,从南至北,从苏州到徐州,穿越了整个江苏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这就是为什么徐州,在早期历史,以及文化、语言上,都更偏北方化,却依然被划为南方的江苏。一个军事屏障作用,一个运河所经行的保障作用,使得徐州成为江南(江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江苏人祖先从哪里来?“内斗大省”江苏为何排第一?

于是今天江苏尤其苏北最重要的城市:扬州、泰州、淮安等便是如此兴盛。清代中期,江南省一分为二,西安徽和东江苏的分家,之所以江南省东部成为今天江苏,便是保证了整个运河沿线都在一个省(江苏)统辖之下。

 

在文化上,安徽的江北部分尤其东部地区,和比邻的江北江苏部分,语言、文化上没有太大区别。江南省分家,仅仅是为了保证运河管理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问题,才将运河所经,沿扬州、泰州,一路向北全划归江苏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便于安徽和江苏两省江北地带的管理,才大致沿洪泽湖等湖泊地区进行了局部调整。

 

讲求刀工,精细,清淡,擅用河鲜、湖鲜,有着强烈苏北、淮海特色,商业城市元素的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便是因运河而生而兴。所谓淮扬,便是淮安、扬州运河沿线的简称。

 

但是随着近代铁路交通,以及火轮船代表的海运的兴起,运河水运以及沿岸城市经济开始落寞。

 

正是这个原因,近代史上,原本把持运河水运的青帮,开始转型进入上海滩,开辟新天地。近代史上,苏北贫苦农民为主的码头青皮,在上海的扰民,居民深苦其害,和今天上海人文化里还依然瞧不起苏北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苏北运河水运落寞以后,整个苏北的发展,开始和苏南差距进一步加剧。尤其是新的南北大动脉——津浦线(京沪线)从南京向北,经由安徽以后,长江以北,江苏北部沿运河,每况愈下。抗战时期,之所以长江以北成为各路人马共同存在的广阔天地,便是由于其经济相对落后,不受日伪重视的原因。

 

直到今天,苏南经济强,徐州人口多,两者的GDP都强于盐城等地区。苏北的化工厂屡屡发生事故,其背后也有着苏北经济相对落后,只发展此类重污染重化工的企业所致。

 

苏北的不发达,除了历史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向海时代,苏北沿海缺乏良港(连云港、日照均不是深水港)。所幸的是,今天从山东至上海,经过苏北的中国滨海高铁已经上马,相信,有了滨海高铁加持的苏北,一定能大有改观。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