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火烧阿房宫,是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说法。这个说法在今天的广泛流传,要归功于唐代大文豪杜牧的《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一篇著名的辞赋,全文先是竭力描写了阿房宫的壮丽奇瑰与秦朝统治者的奢华无度,之后作者又笔锋一转,提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了民众的反抗。以阿房宫当年的蔚为大观,对比后来的沦为焦土,这种反差又给读者心理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阿房宫赋》是一篇文学作品,而非史学作品;而作者创作它的目的也是讽谏,而不是考史。所以,《阿房宫赋》作为一篇创作年代距离秦朝灭亡上千年的文学作品,尽管从文学角度看,它是如此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是是否真的反映了历史事实呢?
按照常理推断阿房宫应该在秦亡时都没建好
清代学者王士祯是个较真的人,他在《池北偶谈》中指出:“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他认为《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之高,自不待言,但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拿出了《史记》作为依据。因为在传世文献中,记录秦朝历史最早最系统的就是西汉中期司马迁的《史记》了。后世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如果是《史记》没有记录,甚至与《史记》完全矛盾的,那么其可靠性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根据王士祯的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三十五年时,秦始皇考虑到咸阳宫小,而宫里人太多,就打算在渭水南边的上林苑中建造新宫殿,最终决定在阿房这个地方开始兴建前殿。我们知道,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城,咸阳城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一带,位于渭河北边;而渭河南边就是今天陕西省西安市的范围了。因为秦始皇已经一统天下,旧宫殿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所以他选择在皇家园林上林苑里兴建新的宫殿。
前殿也就是正殿,是宫殿位于正中央的主要殿堂,也是整个宫殿的核心部分。按照计划,前殿的东西长五百步(秦代的“步”,如今叫“双步”,左右脚都迈一次)、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容纳上万人,宫下可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整个宫殿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马驰人行,一直通往南山,也就是今天的终南山,并在山顶修建门阙。又建造天桥,从阿房宫跨过渭水,与北边的咸阳城相连,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按1步等于1.5米、1丈等于2.33米算,前殿长为750米、宽116.5米。
因为宫殿当时才刚计划动工,所以并没有正式的名字,不过因为在阿房这里建设,所以大家都称呼它为阿房宫。之后,秦始皇就征发受过刑徒七十多万人,分别派往修建阿房宫和自己的骊山陵墓。不过,仅在两年之后,秦始皇就去世了,而当时“阿房宫未成”。继任的秦二世就把修建阿房宫的民工都调往骊山陵墓。在秦二世元年四月时,因为骊山陵墓建好,所以又把民夫调回继续修建阿房宫。到当年七月,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人就发兵起义。
秦二世二年冬天,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就劝谏秦二世,天下大乱是因为赋税太沉重,所以请求暂停阿房宫的修建,并且减少各种服役。秦二世不听,反而将三人下狱问斩。不过,仅仅又过了一年,秦二世就被奸臣赵高杀死,不久秦朝也就灭亡了。按照常理推断,阿房宫应该在秦亡时都没建好,所以不管是秦始皇还是秦二世,自然都没有机会享乐。王士祯就认为“是终秦之世,阿房宫未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