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包浆,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2023-11-21 15:04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的是手串、玉佩、核桃等器物反复被“盘”之后形成的特殊角质外壳,有的时候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老油泥。

互联网上还有着“电子包浆”的说法,指的是图片或视频由于反复保存使用,画质逐渐模糊产生了岁月感和年代感,在这之后甚至有网友手动生产“全损图片”,人为制造“电子包浆”。

即使是文玩圈外的年轻人也认为,没有“包浆”是没有“灵魂”的。显然,“包浆”蕴含着某些中国人特殊的情愫,而不能简单理解为恋物情结。

北大博雅讲席教授朱良志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他的新著《四时之外》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把握中国艺术的灵魂,为我们理解审美意义上的“包浆”提供了帮助。

 

他指出,“包浆”蕴藏着中国人关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它奠定在传统生生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中国人对时间问题的独特感受。有包浆的古物,可以说是“时间之物”。在时间逗引下超越时间与历史,人们借此发现真实的生命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诗里“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古文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便不妨看作不断摩挲而成的“包浆”。

可贵的并非物质性的泪珠或枇杷树,而是在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都在“向死而生”地尝试把握和留下点什么。

不在时间长短

而在时间背后的东西

朱良志教授指出,在世界艺术的天地中,唯有中国人神迷这摩挲古物的触摸感,并形成了靡然向风的趣味,它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中国思想中的生生哲学精神,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没有这样的文化,欣赏包浆的风气是否会出现都很难说。

有包浆之物,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之磨砺,都会进入人的视野,为人所用、所赏,递相延传,于是就有了时间刻度——作伪者是无法做出时间的。它们是古物,是老物,也是“时间之物”。

然而,中国人重包浆,往往属意并非在时间的久长,而多注意时间、历史背后所沉淀的东西。高明的鉴古者,是通过把玩“时间之物”,剥离它的“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生成变坏的表相,出离悲欢离合的历史沉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