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起四川,大家就会想起川菜川剧大熊猫,想起遥远神秘的大西南。但是,如果穿越到2000多年前去寻找四川,彼时的向导会指引着我们走向东部的黄淮地区,因为在秦朝和汉朝初年,四川是黄河和淮河之间的一个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了36个郡,四川郡就是其中之一。此郡之所以以四川命名,是因为其境内有淮水、泗水、沂水和濉水这四条河流。
在秦末汉初那个风云激荡,群雄逐鹿的时代,很多重大事件都和四川郡有着密切关系。秦始皇刚一驾崩,陈胜、吴广就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点燃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这个地方不在别处,就位于四川郡中北部,即现在的安徽宿州市。
如果说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前期的两个领军者,那么后期的代表人物则非刘邦、项羽莫属,碰巧的是,他们两个的家乡都在四川郡。
刘邦出生在沛县的丰邑(今江苏丰县),参加起义前是泗水亭的亭长,那时候的邑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乡镇,而亭则大体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项羽是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后来跟随叔父项梁到会稽郡的吴中(今江苏苏州)谋生,并在那里起兵反秦。
推翻秦朝后,作为楚军一把手的项羽分封了18个诸侯国,其中就包括刘邦的汉国和他自己的西楚国。项羽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他把他的封国安排在故乡下相县所属的四川郡,第二故乡吴中所属的会稽郡和周围的另外几个郡,都城就定在四川郡的彭城(今江苏徐州)。
为了和陈胜建立的张楚以及后楚怀王熊心名下的楚国相区别, 项羽把他创建的楚王国称为西楚,同时自命为西楚霸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胜出项羽失败而告终,刘邦阵营的第一功臣韩信先是被封为齐王,后又改封楚王,领地正是项羽的西楚国的中心地带,其中当然包括西楚国都彭城所在的四川郡。
后来,韩信因罪被贬为淮阴侯,他曾拥有的楚国被一分为二成了两个王国:一个称为荆国,归到了刘邦的同族弟兄刘贾名下;一个仍然叫楚国,国主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
四川郡有幸被划到了刘交的楚国,之所以如此说,一则因为荆国几年后陷入了战乱,二则因为楚国,特别是位于四川郡的国都彭城,在刘交治理下很快成了当时的文化中心。
刘交是刘邦四兄弟中文化水平最高的,而且文武双全,深受三哥刘邦喜爱。刘交年轻时曾经跟随荀子的高徒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古代典籍,以鲁诗(鲁派《诗经》)名世的申公就是他的同窗好友之一。
刘交做了楚王后,一方面把申公、穆生、白生等人邀请到彭城讲学授徒,传播儒家文化,另一方面送二儿子刘郢客到京城长安向浮丘伯求学,他自己也在公务之余继续研读《诗经》,并且为之作注,这就是和鲁诗、齐诗、韩诗、毛诗等并称的元王诗(刘交又称楚元王),四川郡在其后的20多年内一直是天下士子心中最向往的理想国。
公元前154年,刘交的孙子刘戊在位的时候,七国之乱爆发了,而楚王刘戊就是参与叛乱的七个诸侯王之一。刘戊为什么要造反呢?据《史记》载,他在薄太后大丧期间荒淫无度,汉景帝闻讯大怒,要削减他的领地,正好这时吴王刘濞(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约他起兵“诛晁错,清君侧”,于是,他就和刘濞打起了造反的大旗,结果弄了个兵败自杀,被仓促地埋进了还没完工的狮子山楚王陵。
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后,本来要废除楚国这个诸侯国,但考虑到楚元王刘交功勋卓著,为人敬重,就把四川郡的一半留给刘交的儿子刘礼,将他立为新楚王,同时把另一半改为沛郡,以表示对汉高祖刘邦出生地沛县的敬意。
时值公元前153年,从这一年起,四川郡就在历史上消失了,四川这个词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有意思的是,北宋咸平四年(1001),大西南的巴蜀地区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四川”,于是,四川这个消失了1100多年的地名又凤凰涅槃般得以重生,并且一直沿用到21世纪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