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探寻贵州文化的精神

2020-04-17 20:00
恒久探寻贵州文化的精神纬度

阳光下的清水江(绝版木刻)王建山

恒久探寻贵州文化的精神纬度

《流》之五(绝版木刻)王建山

11月5日至10日,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纽约亚洲文化中心等主办的“撞击与交融:全美华人美术教授作品展览暨研讨会大型系列艺术交流活动”正在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举行,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建山的版画《阳光下的清水江》、《苗女》、《流》等五幅作品作为新晋藏品在美国引起关注。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教授路易斯·瑞维拉感叹说:“王建山先生让我们感受和认知了中国贵州的绝版木刻和美丽风光,我希望有机会去神奇的贵州。”

美国新泽西州,当地《新州周报》、《新象》、《侨报》等报刊、电视台、广播报道称:“10月27日,在被红枫叶染上一抹深红的威廉帕特森大学校园,来自中国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的王建山教授应威廉帕特森中国艺术中心邀请,来到该校向教授及学生们介绍了贵州多民族的文化,展示了他的代表作品,并演示制作过程。王建山在制作工作中与师生探讨了‘绝版木刻’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挤满师生和来自纽约和新泽西社区观众的赞叹声中,王建山完成了他的示范作品‘苗女’”……

中国四川省,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西南民族大学11月5日举行“贵州当代版画原创作品观摩展暨对话贵州当代版画”研讨会,四川版画家及高校艺术学院师生对王建山版画在内的贵州版画为研究对象,就“西部主题版画创作新起点”进行深入研讨。

贵州的绝版木刻版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作为“贵州美术现象”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王建山和熊红刚创作的“古傩系列展”便是贵州美术现象“震动中国美术界”之际浮出水面的。1987年,“现代艺术作品展——古傩系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组表现本土民族古老习俗的作品并没有使人产生疏离感,反倒产生某种磁场,摄人心魄。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张力,给“文革”后刚刚复苏的美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王建山以苗女为母题的创作最早见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准备毕业创作,他来到松桃自治县体验生活,完成了以松桃苗族为原型的白描组画,气氛愉悦、灵动轻快;其后创作的黑白木刻《细雨》、《母性》、《游方》纯朴生动,意趣盎然。苗女题材的创作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此后,他注重借鉴他山之石,尝试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希望通过转换艺术的视角,让艺术更加纯粹,探寻表现苗女题材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王建山的创作,在经历了80年代末地域文化与现代艺术观念融合的尝试期、经历了世纪之交以苗族女性为创作母题、营造优雅静穆意境的惟美期之后,近年来,开始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达对生存状态的关切和精神意识的审视。

置身于变动的当下,直面当代文化现实,王建山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捕捉想要表达的审美意趣。近几年创作的净土系列、《洞开的大门》等,以忧患视觉表达对生存状态的关切;而《阳光下的清水江》、《苗岭叠翠》、《侗寨》的抒情意味,犹如沉重话题间隙的歌行。

“艺术样式只是外壳,最为重要的是其内核,艺术形式的变化就像昼夜交替、春夏秋冬自然到来一样,会自然演变完善。在本土文化研究及艺术创作探索中,触摸精神纬度是我恒久的探寻。”无论是古傩系列、苗女形象、《流》系列,王建山始终保持着乡土深情的眷恋和守望,并努力践行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提升。

美术评论家齐凤阁这样评价王建山:出于对“根”和“魂”的本土艺术精神的文化自信,他以亲和的态度选取了对本土民族艺术的提纯与升华,这也使他在个性彰显、观念碰撞强烈的贵州美术界保持着一片宁静。

寻找现代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契合,是王建山版画艺术创作上一次又一次的自觉选择,这种始终保有的原生本色的艺术样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王建山作品20余次入选全国美展及国际版画双年展并多次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博物馆等美术机构收藏。

2014年10月底,王建山应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邀请,由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建荣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曾丽教授等组成的代表团,对威廉帕特森大学进行正式访问。在两校版画研究生交流项目启动的基地上,双方将就两所大学的学生交流、艺术互访、资源共享进行深度合作。

“贵州的民族文化和贵州的自然风光被贵州艺术家们发挥到极致,王建山院长的版画给威廉帕特森大学的师生和美国大纽约地区带来的惊喜,这是艺术的茅台,让我们陶醉。希望我们有更多和更广泛的交流。”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主任丛志远教授热情洋溢地说。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