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逐谏客书》一篇“理性爱国”的范文

2022-01-06 17:33

  李斯写《逐谏客书》的目的是为了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从而留在秦国,然而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有节,完全可以当成一篇“理性爱国”的范文来赏读。从前几年“打砸东风汽车”到如今的“山姆店退卡”事件,“爱国情绪”一直发酵,可什么才是“理性爱国”?早在战国时期,李斯在《逐谏客书》一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中心论点:驱逐客卿(人才)是错误的

  

  《逐谏客书》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商议要驱逐客卿的事情,我私下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驱逐客卿这一行为是错误的,接下来李斯从三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论一:没有客卿(人才)的贡献,就没有秦国(国家)的强盛。

  

  李斯一连举了四个例子来论述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

  

  事例一: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逐谏客书》译文

  

  昔日秦穆公寻求贤士,在西戎寻找到由余,在东边楚国的宛地找到了百里奚,在宋地找到了蹇叔,从晋国招揽来了丕豹、公孙支。

  

  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但是秦穆公仍然重用他们,并且在此期间秦穆公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这才得以在西戎称霸。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事例二:秦孝公重用商鞅

  

  《逐谏客书》译文

  

  秦孝公采纳施行商鞅的新法政策,改变民风民俗,所以百姓才得以殷实兴盛,国家才得以富足强大,百姓们乐意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其他国家也愿意真心归顺,这才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上千里土地,到现在仍然政治安定,国家强盛。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事例三:秦惠王重用张仪

  

  《逐谏客书》译文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谋,占领了三川地区,又向西进军吞并了巴、蜀地区,向北进军攻占了上郡,向南进军占领了汉中,地域囊括九方蛮夷之地,控制了鄢、郢等地,在东面占领了地势险要的成皋地区,割取了肥沃的土壤,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策略,使他们面向西方事奉秦国,这样的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事例四:秦昭王重用范雎

  

  《逐谏客书》译文

  

  秦昭王得到范雎这样的良臣,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让公室进一步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像春蚕食用桑叶一般,慢慢吞并诸侯的土地,最终为秦国统一天下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小结:没有客卿(人才)的功劳,就没有秦国(国家)今天的强大。

  

  《逐谏客书》译文

  

  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其他诸侯国客卿的力量。这样看来,客卿哪里有负于秦国呢!

  

  假如这四位君主拒绝了其他诸侯国的客卿,不接纳他们,疏远他国的士人而不去重用他们,这样就会让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只字不提“驱逐客卿”的过错,而是对四位君主“歌功颂德,突出客卿对秦国的贡献,从而反衬出“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危害。

  

  分论二:“轻视人才”的行为不符合“统一天下”的大方针

  

  在皇权专制的时代,话不能说得太直白。

  

  李斯话锋一转,谈起了秦王喜爱的“美女”、“珠宝”、“音乐”,以此来论述秦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

  

  秦王对“外来物品”的态度

  

  《逐谏客书》译文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得到了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腰上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举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所有这些宝物,没有一样是秦国本土出产的,可是陛下仍然十分喜欢它们,这是什么原因呢?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秦王宫里有许多宝物,都不是本土出产的,而秦王对这些“外来物品”并不排斥,反而十分喜爱。

  

  《逐谏客书》译文

  

  倘若一定要是秦国所产然后才使用,那么就不能用夜光之璧来装饰朝廷,不能赏玩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皿,后宫不能有郑国、卫国的美女,马厩中没有像駃騠那样的良马,不该使用江南的金锡,不该用西蜀的丹青当颜料。

  

  所有您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令您赏心悦目、怡情悦耳的,如果一定是要出自秦国,然后才使用的话,那么,用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嵌玑珠的耳环、东阿白绢制成的衣裳、刺绣华美的装饰品,就不会呈现在您的面前,那高雅而又时髦、文静而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这一段讲的是:没有这些“外来物品”,就没有秦王的奢侈生活。

  

  《逐谏客书》译文

  

  而那些敲击着瓦坛瓦罐、弹着秦筝、拍打大腿、通过呜呜叫喊来满足大众欣赏要求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像《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这些乐曲,都是其他国家的音乐。

  

  现在大王抛弃敲打瓦坛瓦罐转而欣赏《郑》《卫》之声,不去听弹筝转而欣赏《昭》《虞》这样的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只是贪图眼前的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视觉和听觉需求罢了。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美女”、“音乐”、“珠宝”都只是供秦王享乐的,秦王对这些“外来物品”的态度表现得十分宽容,而他对人才的态度却恰恰相反。

  

  秦王对“外来人才”的态度

  

  《逐谏客书》译文

  

  可是如今您用人却不是这样,您不管这个人能用不能用,也不问是非曲直,只要这个人不是秦国人就一律辞退,只要是客卿就一律驱逐。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比起对待物品,秦王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十分苛刻的,只要不是本国人就一律驱逐。

  

  小结:秦王重物轻人

  

  《逐谏客书》译文

  

  如此看来,陛下看重的不过只是美女、音乐、珍珠、宝玉这一类东西,而轻视的则是人才。这不是一个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好方法。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在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后,又抓住秦王统一天下的欲望,进一步指出轻视人才不符合统一天下的方针。

  

  分论点三:纳客方能强大,逐客就是损己助敌

  

  纳客方能强大

  

  《逐谏客书》译文

  

  我听说土地宽广的地方所产的粮食也多,国家广大就人口众多,军队强盛士兵们就很勇敢。

  

  因此泰山不排斥任何泥土,才能够堆积成那样高大的山体;江河不挑剔任何细小的溪流,才能汇聚成如此深广的大海;而成就霸业的人不应该抛弃这么多平民百姓,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伟大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充裕美好,神鬼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所在。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秦王想要一统天下,就得有容纳天下英才的气度。

  

  逐客就是损己助敌

  

  《逐谏客书》译文

  

  现在您竟然抛弃了百姓,以此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而让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让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向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脚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啊!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攘外必先安内,就像李斯所说,固守成见、驱逐人才的行为就像“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

  

  小结:纳客方能强大,逐客就是损己助敌

  

  《逐谏客书》译文

  

  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视为宝物的很多;不是出生在秦国的士人,而乐意效忠秦国的也不在少数。

  

  现在您将客卿驱逐出国来资助与您敌对的国家,损害自己的百姓来让仇人更加强大,在内部削弱自己的实力同时又在外面与诸侯结下怨恨,想要让国家没有什么危险,是不可能的。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人才没有国界之分,重点在于立场。

  

  人才没有国界之分

  

  结局:秦王一统天下,李斯官拜丞相

  

  《逐谏客书》译文

  

  于是,秦王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最后,李斯说服了秦王,得以留在秦国。

  

  《逐谏客书》译文

  

  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并将各国郡县的城墙全部夷平,销毁各郡县的武器,表示不会再使用兵器。使秦国的土地没有一尺分封给别人,就连皇帝的儿子、兄弟也没有被立为王,更不把建功立业的功臣封为诸侯,想要通过这种方法让国家永远没有战乱的祸患。

  

  ——《史记·第3册·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