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的病因病机有哪些?中医对该病有独到的见解,患者还需知道
1、气滞血瘀所致肝脾功能异常
中医认为导致肝硬化主要病理机制为气滞血瘀,其不仅使肝脏损伤加快,而且严重影响肝脾功能。在外邪入侵、饮食不当、机体正气减弱等一系列作用下,湿热外邪入侵致肝脾损伤、肝脾功能下降,继而引起气滞血瘀,进一步导致肝疏泄以及脾运化障碍,血气进一步淤积,最终导致肝硬化。
湿热瘀毒积聚于肝,致肝脾损伤,气血凝滞,肝脏脉络阻塞,人体气血无法运行,聚于腹则腹胀,肝络不畅,气血聚于双胁则刺痛;瘀毒互结,内聚生湿,郁而化热,故消耗阴津,患者表现为烦热口渴,尿涩短赤;瘀毒内聚,肝脏藏血功能受损,血液流于脉外,故可见吐血、便血。肝硬化不仅仅是肝脏疾病,还与脾有明显关联。
肝病往往会影响到脾脏,肝属木,脾属土,肝脏和脾脏生理上又息息相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往往需要肝气条达。瘀毒入侵肝脏导致其疏泄功能异常,会引起肝气郁结,从而影响脾脏运化功能,形成纳差和腹胀等临床症状。水湿内停,经肠道可形成大便溏薄。
2、肝脾肾亏损,气血水互结
湿热瘀毒致肝、脾受损,功能障碍,气血内阻,久之形成肝硬化。而肝硬化进一步发展,肝、脾持续受损,则会导致肾脏病变。而肾脏反过来又会制约肝脏。肝气郁结而致肾阴亏虚、脾虚不化可致肾气亏虚。反过来,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肝木,肾气亏虚则不能温运脾阳。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畅通全身气机。
脾主运化,促进津液和血液的运化,肾主水,在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在外邪作用下,肝脏疏泄功能异常,导致气阻于络,湿热内聚,引起血液瘀滞,水液运行受阻,溢为水湿;脾虚影响到则气血生化,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肾失所藏。脾虚持续到一定程度则会影响到肾,导致肾阳虚。
脾肾阳虚则进一步影响到水液运行,水液积聚后形成水湿之气,可导致患者腹部胀满,腹水形成。水湿还能够积聚在皮下,患者表现为四肢皮下浮肿。肾阳虚则体现在面色暗黑,颈部胸部和上肢皮肤可见蛛纹赤缕,手掌则为赤红色。脾肾阳虚状态持续存在则最终导致机体各脏器因为津液失于输布而缺乏营养,最终导致机体器官问题。
肝脏受损功能障碍会导致肾脏损伤,具体为肾阴虚表现,水液不能运行,患者往往下腹胀满,面色灰黑,表明皮肤布满赤丝,可有嘴以及鼻出血。对于先天不足正气虚弱的,容易导致肾阴一直损耗,反过来导致肝阴亏虚,患者表现为形体瘦弱,舌赤颧红,低热盗汗等。
肝肾阴虚会导致湿向热转化,湿热进一步损耗阴津,故病情不断进展,患者肝肾阴虚不断加重。表现为长期鼻腔以及牙龈出血的患者,因为长期失血,脏腑失养,同样会加重肝肾阴虚。
可见,肾阴虚是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血的证型,多是由于肝脾阴虚导致。甚至在肝硬化后期肾阴虚已经成为多数患者的临床证型。因此肾阴虚可以看做是肝硬化发展到病情严重时候一种表现。值得主语的是,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肾阴虚,其实是阳阳两虚,阴虚现象较为突出而己。
二、临床上西医是如何治疗肝硬化的?了解以下3点,帮助患者治疗疾病
1、病因治疗
首先,完全戒断酒精是酒精性肝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戒断酒精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门静脉压力,减缓、阻止甚至逆转肝脏纤维化进程,提高所有阶段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生存率。其次,酒精性肝病的患者必须摄入足够量的营养,应在完全戒断酒精的基础上保证高蛋白低脂饮食,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
AIH和IgG4相关性肝胆疾病存在活动性炎症时均应采取免疫抑制治疗,其首选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联合免疫抑制剂。PBC和PSC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胆汁淤积,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唯一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首选药物。
而UDCA应用在PSC患者的研究显示无明显改善预后及生存证据,并不被国际指南所推荐,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还可选用干扰素-α治疗,其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核苷(酸)类似物,但禁忌症及副作用较多。HCV感染一般选用DAA与干扰素-α联合应用。
2、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物有腺苷蛋氨酸、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类、多烯磷脂酞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炎症反应,通过解毒、调节免疫机制和能量代谢、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改善肝细胞膜稳定性、完整性及流动性等途径,达到减轻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缓解肝内胆汁淤积,改善肝功能的目的。
近年来,抗纤维化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HSC(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促进HSC凋亡、抑制ECM(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ECM的降解等方面,但目前仍无确认有效的药物。
3、并发症治疗
肝硬化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肠病出血,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达30%-40%,致死率较高,十分凶险。近年来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成熟和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或垂体后叶素等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必要时也可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行TIPS治疗。研究显示,针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予以EVL联合中西药方案较EVL单纯联合西药治疗止血效果更佳。腹水是肝硬化三大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中最常见的。
其主要机制是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在补充血浆白蛋白的基础上利尿治疗,对于难治性腹水还可放腹水、行腹水浓缩回输和腹腔-颈静脉引流术。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感染、消化道出血、便秘及电解质紊乱均可能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所以消除这些发病诱因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脱氨治疗,乳果糖、拉克替醇、门冬氨酸鸟氨酸、利福昔明等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关键。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肠道菌群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自发性腹膜炎是指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如肠穿孔)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细菌感染。自发性腹膜炎一般认为是由于肠粘膜通透性增高、肠道细菌易位造成的。一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应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中医中药治疗
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药物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能够有效抗肝纤维化的药物,这些药物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肝硬化在中医古籍文献记载中并无明确病名,现代中医学家多将其归属于“积聚”、“鼓胀”的范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肝硬化的中医研究。
二至丸能通过多个信号通路以及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小柴胡汤抑制肝组织JAK2和STAT3的表达,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阻止HSC的活化,从而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另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经验方、自拟方如肝复健方等在抗肝纤维化上均有一定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肝硬化的主要病机为正虚血瘀(气阴虚损、瘀阻肝络),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然而,肝硬化病变多种多样,不同的患者表现各不相同。
结语:正所谓“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中医中药在人类对抗肝硬化的历史中永远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还是中药抗纤维化治疗的临床试验均效果颇佳。无数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正努力着为患者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硬化的逆转有望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