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吃点热气腾腾的火锅、关东煮之类的暖暖身子,而各种鲜嫩Q弹的丸子往往是火锅里的灵魂。那么,火锅丸子都是纯肉做的吗?丸子该怎么挑、如何煮才更健康美味?
首先,应去大型超市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包装的丸子。包装上通常有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营养成分、执行标准等,比起街边小摊和小超市卖的散装丸子要安全得多。
火锅丸子里都是肉吗?
放在火锅里的丸类食品,可分为肉丸类和各种鱼糜制品类。
肉丸类。肉丸要好吃,大部分都不是用纯肉做的,含肉量并没有强制规定,其他配料包括淀粉、大豆蛋白、盐、水、脂肪等。此外还需要食品添加剂的辅助,如胶类(卡拉胶、黄原胶等)让丸子更Q弹;磷酸盐(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可吸住水分,能让丸子更鲜嫩多汁;香精、增鲜剂(如5'-呈味核苷酸二钠)让丸子更鲜更香。比如牛肉丸里加鸡肉、鸭肉、猪肉、鱼肉、肉粉都很常见,牛肉含量也不一定是最多的。
按照商业部发布的《速冻调制食品》规定:含有鸡肉、猪肉、鱼肉、虾肉的肉糜类制品或者调味水产品,猪肉、鸡肉、鱼肉、虾肉含量≥10%;含有蟹肉、牛肉、羊肉的肉糜类制品或者调味水产品,蟹肉、牛肉、羊肉的含量≥8%。对产品要求高一点的,会遵照《肉丸》的规定:禽畜肉丸里禽畜肉含量要占第一位,水产品肉丸里水产品肉含量要占第一位。此外根据含肉量多少还有不同分级:普通级需要含肉量≥45%,优级需要含肉量≥55%,特级需要含肉量≥65%。还有更严格的如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汕头牛肉丸》规定,称作汕头牛肉丸的,其中牛肉含量需大于90%。
还有一个更简单鉴别方法: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标出用肉量多少。优质肉丸用肉较多、成本高,厂家肯定会醒目标出具体用了多少肉。
鱼糜制品。鱼丸、鱼糕、鱼饼、鱼豆腐、虾丸、龙虾丸、虾饼、墨鱼丸、墨鱼饼、贝肉丸、模拟扇贝柱和模拟蟹肉等,都属于鱼糜制品。这类制品最常见标准是《冻鱼糜制品》,其中规定产品淀粉含量≤15%(模拟蟹肉要求淀粉含量≤10%),并没规定鱼糜要放多少。
大多数蟹棒都是以鱼糜为主,叫“鱼棒”或许更恰当。其表面的红色是色素的功劳,蟹味儿是香精的功劳。涮蟹棒时其外面的塑料皮要剥掉吗?如果带着皮煮蟹棒不会散开,这层材质110℃以下也不会融化,但在高温下煮久了塑料皮可能会溶出有害物质,建议还是撕掉皮再煮。
吃丸子需防摄入过多脂肪和盐
丸子脂肪含量很高。想让肉丸口感软嫩,最简单就是加脂肪。有些肉丸类产品的配料表,靠前位置有猪油膘、牛脂肪、鸡皮、起酥油等增加脂肪含量的配料,营养成分表里有的100g丸子有20g脂肪,不少丸子咬开后也会发现其横断面在滋滋冒油。这些丸子里多是饱和脂肪,从健康角度还是应选脂肪含量低的更好。
丸子钠含量很高。大部分火锅丸子,钠含量普遍都在500-700mg/100g以上,少数还达到1000mg左右。因为一些鱼糜本身就比较咸,还会加盐,其中的保水剂和鲜味剂里也有钠。也就是说吃四五颗丸子,就会摄入每日钠限量的1/3到1/2。
丸子浮起来需再煮5分钟。有人看见丸子刚浮起来就急着吃,这样其实不安全。江苏疾控中心做过一次测定,发现冷冻丸子下到沸腾火锅中2分钟左右就能浮起来,但此时丸子中心温度只有45.4℃,重新放入滚锅中加热5分钟,中心温度才超过70℃。只有中心温度高于70℃后,才能将绝大部分致病菌杀灭。所以煮丸子时即使已经浮起来了,也要再煮5分钟后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