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金融 >

从长期投资估值来看,CXO短期内已偏离中枢,长

2022-10-04 22:44

2022年,CXO赛道在资本的聚光灯下又迎来了“大考”,复杂的政策环境带给“卖水人”们的是一道又一道的难关。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寒气”倒灌下的头部企业也改变了自身打法,开始全球布局。放眼长期来看,寒冬过后的机遇或许将悄然而至。

CXO赛道正处于至暗时刻。

2022年2月,未经核实名单(UVL)的“黑天鹅”事件杀跌了一众国内CXO(医药外包)企业,下半年9月,又一则席卷CXO行业的噩耗再度传来,此次美国行政法令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合成生物学”的战略地位。

实则早在2021年12月,“制裁”的消息就间接引发了CXO板块的雪崩。市场一度担心CXO行业是否也会像芯片限令一样对整个行业产生冲击,医药行业融资行为的减少也证实了资本的顾虑。

短期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头部CXO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都比较高,北美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普遍在50%以上。一旦美国客户受制,国内产业链成员必然受到影响。

而纵观长远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和第二生产国,中国具有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生物制药产业基础及独特优势,国内CXO企业早已成为生物医药的重要玩家,此次限令对于国内CXO企业来说,危中藏机。

一纸法案“吓崩”CXO

9月12日,美国签署了一项以鼓励制药产业、农业、能源等行业的美国本土化生产的行政命令。

具体来看,美国此番将斥资20多亿美金推进行政命令。此行为是为促进美国制药业的发展,以及让美国医疗产品再度实现全面国有化生产,目的是为了与不断发展的中国生物制造业相竞争。

早在今年八月,《芯片法案》、《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的颁布也进一步拉开了科技制造的战场。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签署的法案或是美国版的“进口替代”,旨在大力推进本土生物技术和制造产业,保留一定的美国本土生产制造能力。

法案签署当日,国内二级市场巨震,CXO上市公司股价随之大跌,行业龙头凯莱英收盘跌停,药明康德港股和A股分别下跌了15%和10%,泰格医药港股下跌超过了10%。

这对于承接大量美国药企订单的CXO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多数国内CXO企业其收入构成也与海外市场行情息息相关。凯莱英、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头部企业均表示短期内对业务没有影响,但市场信心仍然大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该政策颁布不久,9 月 19 日,凯莱英发布公告称,由于监管原因,公司与 Snapdragon 围绕未来发展规划和对应措施无法达成一致,决定终止并购交易。

早在今年 2 月,凯莱英就与 Snapdragon 公司股东代表等各方签署了合并协议,计划通过合并方式以自有资金约 5,794 万美元收购 Snapdragon 公司剩余全部股权,即收购完成将持有 Snapdragon 公司 100% 股份。

而这一桩历经大半年的收购案在此节点以失败告终实属蹊跷,业内有分析认为,这桩跨境收购的失败或与此前提出的 " 生物法案 "有关。

实则此番并非CXO行业首次遭遇“黑天鹅”。早在2021年12月15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制裁8家中国企业。同时,美国商务部还预计将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UVL),其中便包括部分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日渐缩紧的情况下,医药生物行业变成了为数不多的火热赛道。对于美国而言,虽当前在国际市场占据生物科技的领导地位,但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威胁其国际霸主的地位。

麦肯锡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制药行业已从生产低成本和大批量的仿制药,转向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新药。这种转变为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带来了大笔投资。

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生物技术五年计划,承诺在未来几年将该行业的价值提高到22万亿元(约3.2万亿美元),该市场目前价值约为3800亿美元。

曾经的宠儿遭资本“抛弃”?

纵观国内CXO行业,实则近年来国内相关企业正经历着高速发展。

医药外包(CXO)主要包含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发外包)、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即合同加工外包)、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发生产外包)等。

创新药物的“双十”定律也说明了新药的诞生有着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在研发回报率低与专利悬崖的双重挤压下,CXO成了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的重要角色。

偌大的市场需求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不错的业绩表现,今年中报,多家公司业绩纷纷报喜。

上半年,中证医疗指数业绩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按整体法计算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42%,净利润增速为45%,其中,中证医疗指数8只CXO概念股合计净利润超103亿元,相较2021年同比增幅超过82%。

作为行业龙头,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净利润达到46.36亿元,同比增长73.29%。被疫情影响的上半年,药明康德持续强化一体化 CRDMO和CTDMO业务模式,Q2营收利润再创单季度历史新高,并将全年营收业绩指引从65%-70%,上调到68%-72%。

据悉,公司在手订单达351.36亿元,同比增长76.89%,保守估计下半年的药明康德确认收入将高达超160亿。公司预计2021年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将在34%左右,按照比例2024年的营收应将达到550亿元。

上半年,博腾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9.14亿元,同比增长211.67%;归母净利润12.12亿元,同比增长465.01%;扣非归母净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501.87%。扣非后净利润12.11亿元,增幅达501.87%

凯莱英8月25日公告,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50.41亿元,同比增长18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305.31%;同样业绩亮眼的还有昭衍新药,上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上涨141.40%,达到3.71亿元。

然而,在一众CXO业绩增长的市场行情下,二级市场给出的反应却与前两年大相径庭。

纵观2019年年初至2021年8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CXO板块涨幅超过400%,区间最大涨幅甚至达到546%,热门程度仅次于新能源和半导体。

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CXO行业震荡不断。年初以来,医药生物行业累计跌幅接近24%,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当中排在跌幅榜的第4名。以凯莱英为例,今年自3月末以来,凯莱英A股股价在半年内已跌近50%。

而从长期投资估值来看,CXO短期内已偏离中枢,长期来看,国内CXO的成长性如何?

危中藏机

一体两面,危中藏机。

对于一众国内CXO企业来说,此次法令的颁布也正说明了国内CXO公司已深度嵌入全球化供应链。

虽然美国本土的CXO企业较为领先,但纵观美国医药行业,其研发依然非常依赖全球化合作。

根据医药媒体STAT援引生物技术公司Resilience首席执行官拉胡尔·辛格维(Rahul Singhvi)的发言,美国每五家医药公司,就有三四家与中国的药明康德或韩国三星生物有合作。

而此前Frost&Sullivan报告预测,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外包比例将由2021年的39.4%提升至2026年的49.9%。这无疑给CXO企业留下了足够的市场空间。

原料药方面,中国、印度和日本是原料药的重要出产国,中国更是目前是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地,原料药直接决定了CXO公司的成本。

辉瑞新冠药Paxlovid是典型例子,其主要供应商就是凯莱英和博腾股份,分别在2021年获得约93亿和57亿元的生产订单。

当前,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两家“药明系”公司,在全球CXO中已名列前五。基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础和成本较低的市场,我国CXO产业已搭建较高的行业壁垒。

在不利政策颁布之际,被制裁企业纷纷海外建厂、雇佣当地的人或者投资当地的企业,不仅有效规避了美国针对性法案,反而借机推进了第三世界海外布局。

此外,国内CXO企业也开始有迹象地将扩厂的重心移出美国。

今年7月,药明康德在官网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并预计在未来10年累计投资20亿新元(约合14.3亿美元)。2021年,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完成对百时美施贵宝位于瑞士库威(Couvet)的生产基地的收购,作为其在欧洲的首个生产基地。

短期内的不利政策或将影响市场情绪,然后长期来看,国内CXO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也奠定着不可替代性和“黄金万两”的前景。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