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的价格竞争会带来产业进化,但在一个只有存量的环境里,价格竞争就只剩残酷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窄播,作者 | 邵乐乐、庞梦圆
这是一个久违地展现出了残存的野蛮气质的双11,由低价引起的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
低价是驱动渠道进化的核心要素,电商新旧势力的交替,很大程度上就是沿着对低价心智的「建立-消解-再巩固」而演变的。
这次的低价竞争也是如此,它表面是平台间的竞争,实际上是诞生和成长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几种低价模式的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具体公司在组织力、执行力的差异。
大促是传统电商平台发明的低价模式,它的本质是低价大团购,将其他时间段的需求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释放,薄利多销。
但过去几年,拼多多百亿补贴和各电商平台上的头部主播低价大团购的共同驱动,形成了实质性的「天天低价」,破解了传统电商平台围绕High-Low大促建立起来的低价心智,并进一步威胁到他们在优势品类上的定价权,比如京东的家电、天猫的美妆、淘宝的服饰。
大促在逐渐失效。有品牌商直言,他本以为去年就应该是最后一届双11了。
今年的双11并没有多少好转。平台的卖力和竞争归平台,消费者更多「在看热闹,没有多少成交」——这又为平台的处境增加了一层残酷色彩。
消费者依然会因为大促规则太复杂或参与周期太长而却步,商家早就不再寄托于某个单一平台、单一活动。京东直播间给出5折折扣,也不是每个品都能被抢光;天猫24号晚开启的预售,成交规模相比往年缩减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