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顺水养巨婴,时乖命蹇治百病。
此一时彼一时,当下研究周期的人多了起来。有的人,是想在漫天的阴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还有人,是想在周期中找到机会。
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给了我们太多周期的素材。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年轻时是“不惧岁月不惧风,再见少年拉满弓”,年老时就不得不哀叹“公道时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老子的《道德经》,满篇都在讲周期,核心就是一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我们在A股也会见到很多的周期股。传统上,煤炭、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工程机械这些行业都被划到周期中,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狭义的周期股。但周期的范围也可以很大,万物皆周期,一切有聚散,也自有定数。周期性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煤飞色舞”上,大消费的白酒医药,新能源的锂电光伏,也存在着周期,只不过这些周期并不为大家所知。
今天我们就从传统的周期股出发,带大家一起研究周期股的规律和一些投资思路。
周期股的收益从哪里来?
常识告诉我们,周期股投资是零和博弈。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拉长看,周期股长期来说只有周期,没有成长。
比如A股最具代表性的周期性行业钢铁,从指数的角度看,长期持有并不能取得正收益。投资周期股属于互摸口袋的零和博弈游戏。
不对的地方在于,周期股长期是有分红的。约翰·伯格在《共同基金常识》中给出了股票长期收益来源的框架,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股息率、盈利增长率和市盈率增长率。如果维度再拉长一些,市盈率增长率也会消失,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就剩下了两个部分,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对于周期股来讲,盈利增长率可以认为是零,那剩下的就只有股息率。
对于A股投资者来讲,没有哪个人把股息率当成投资收益的来源,所以周期股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博弈,拼的是择时。
现在问题来了,韭菜多年的我们,在做成长股的时候都伤痕累累,凭什么在纯零和博弈的周期股上就能收割市场呢?
周期股博弈收益的来源来自于时间错配。
因为市场主流机构考核周期与周期股的周期长度存在差异。或者你可以通俗点说,是短视的资金行为与周期股长期的投资节奏之间的冲突。
A股市场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有一个算一个,都面临这个问题。从传统的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自营一直到私募,都有一个考核周期的问题。
我们以最规范的公募基金为例,全市场公募基金的总经理在一家公募执业的市场中位数大概3年多一点,基金经理的考核期显然比这个更短。个别激进的机构,一个季度就预警,半年度业绩落后就拿下。哪怕再宽容的机构,给一名基金经理的考核期也很难拉长到3年。
培养一名优秀的周期投资人,至少需要两个周期,按照一个基钦周期42个月,最少需要84个月也就是7年,很显然当下的土壤之中开不出周期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