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做专业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放弃亲自进入股市搏杀,他们更理性地选购股票型基金或股权类资管产品,以替代自己炒股,并将家庭财富交由公募基金之类的“投资专家”去打理,以获取稳定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从“散户市”切换到“机构市”,这是中国股市开门30年后必经的过程,也是中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家庭理财模式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关心家庭理财。家庭理财的目的只有两个:直接目的是保值增值,最终目的是养老储备。
我国家庭理财经历的五大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家庭理财模式经历了几个不平凡的历史阶段:
(1)1980年代,存款是家庭理财的唯一选项,万元户是“富人”的标杆。
改革开放头十年,计划经济主宰一切。在短缺经济下,工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仍实行最严格的计划管制,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凭票证供应,低物价与低工资一成不变。小商小贩、街边摆摊仍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短缺经济下人们温饱不保,哪来余钱理财?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18颗红手印,搞起“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后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个别种田卖粮的“万元户”,他们披红挂绿、通报表彰,成为了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富人”标杆。
(2)1990年代,存款和炒股是家庭理财选项,杨百万成“富人”的标杆。
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及80年代中后期的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再加上个体工商户及私营经济的逐步开放,人们开始有了收入节余和银行存款。随着工资收入缓慢攀升,家用电器开始取代“三转一响”。1986年大学毕业时的月薪是70多元,1992年为100多元。80年代的“三转一响”分别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90年代的“四大件”,则是电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1990年中国股市正式开门营业。虽然人们收入仍不高,但炒股致富、一夜暴富的愿望却十分强烈。不过,当时竟有上海某国营企业的杨姓下岗工人,据传他通过“贩运”国债净赚50万,后又转战股市净赚50万,人称“杨百万”,这是那个年代最能打动人们的财富故事和神话人物,“杨百万”也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的“富人”标杆。
(3)2000年代,炒股和囤房成为家庭理财首选,千万净值是“富人”的标杆。
1998年中国全面启动“房改”运动,正式取消计划经济福利分房,房地产大开发从此拉开序幕。1998至2009年,十年房地产大开发,中国城市面貌焕一新,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换代,市民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住房第一次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房,房价恢复性持续上涨,1998至2009年,十年间房价几乎每隔一、两年就翻番,房价只涨不跌的财富效应,怂恿着人们买房、囤房,住房按揭成为中国家庭最庞大的负债项目。随着房地产的财富效应不断被放大,名义资产不断泡沫化,十年间中国千万富翁批量涌现,并且日益平民化。在大中城市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有的家庭甚至拥有更多套商品房,炒房囤房成为社会新时尚。
(4)2010年代,炒股、囤房、P2P及各类理财产品,让家庭理财眼花缭乱,短炒、赚快钱,蔚然成风。
2008年中秋节,美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全力以赴抗危机、保增长。2009年初我国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出笼,银行全年新增贷款比上年翻番,各类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快速扩张,金融创新不断松绑,普惠金融登上历史舞台。2013年私募基金地位合法化,P2P插上风一样的翅膀狂奔,网贷年化收益率竟高达20%以上,各类私募股权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层出不穷,银行理财产品及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期货资管产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不过,这些大多都是短期或超短期投机品种,中长期投资品种严重匮乏,因此,“短炒、赚快钱”成为家庭理财的唯一选择。家庭理财从过去的“选无可选”到今天的眼花缭乱、手足无措,却仍是“选无可选”,因为全是“短炒”品种,家庭理财根本就没有选择余地。
尤其是当P2P出现大量的传销、失联、跑路、倒闭、欺诈事件曝光后,再加上刚性兑付被打破,家庭理财开始纠结、彷徨、苦恼,家庭财富究竟如何保值增值?人们似乎都在满世界打听,哪里还有短炒、赚快钱的机会?他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太低,信托产品风险太大,P2P正在遭封杀,股民炒股十炒九亏,而创业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这既是金融机构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导致的“资产荒”,更是每个家庭财富保管的“理财慌”?
面对这一尴尬的窘境,老百姓被迫“囤房”保值,以囤房代替财富储备和养老储备,以囤房代替长期投资和长期积累。正因如此,在中国,房子已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保值的。这与中央提倡的“房子是用来住而不是用来炒的”主张背道而驰。事实上,以囤房代替财富储备或养老储备,这是十分高昂的代价,也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挤占、闲置与巨大浪费。这是金融机构失职、失责、无能的结果,因为它们无力开发出令家庭理财满意的中长期投资产品,人们被迫选择“短炒”。
(5)2020年代,家庭理财将从短炒、赚快钱逐步转向长期投资和养老储备为主。
2019年我国GDP逼近100万亿元关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020年底,我国将基本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实上,在基本解决温饱后,随着国民收入和家庭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家庭理财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
不过,目前我国家庭理财模式仍以短炒、赚快钱为特色,他们渴望发财,希望一夜暴富,甚至有些急功近利、急不可耐。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争相开发出了大量同质化的短期、超短期投机类理财产品,而中长期理财产品却严重匮乏短缺,尤其是缺乏与全生命周期相匹配的个人养老储蓄产品及长期股权类投资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并扭曲了家庭理财的本质或本源。金融机构无力开发出满足家庭理财需要的中长期产品,这既是导致“资产荒”和“理财慌”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老百姓被迫以囤房代替财富储备或长期投资的重要原因。
A股“去散户化”已呈大势所趋
然而,这一现象必须尽快改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高达2.5亿,我们一方面未富先老,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做好养老储备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仍在跛足前行,第一支柱(社保)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狭小,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及养老目标产品)刚刚起步、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我们单靠社保应对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那结果只能是独木难支。
在美国,私人养老金(第二、三支柱)储备规模十分庞大,它是公共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10倍。3亿美国人拥有30万亿美元私人养老金储备,占GDP比重高达150%,成为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它既是美国公募基金的最大买主,也是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正因如此,美国人不炒股、不囤房,存款也不多,然而,他们却习惯“一人数卡在手、刷遍全球无忧愁”,他们的底气和自信来自何方?答曰:30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储备,是美国家庭最大的财富储备和长期投资!
与此相反,我国14亿人口持有私人养老金总规模仅为1.5万亿元,占GDP比重仅1.5%,在我国家庭财富构成中,私人养老金储备几乎是空白。因此,我国A股市场不仅缺乏机构投资者,而且更缺乏长期资金来源,这正是A股“散户市”及“短牛快牛”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家庭理财缺乏养老储备和长期投资理念,只能追逐“短炒”、“赚快钱”。
不过,除了私人养老金储备规模十分狭小,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归结起来看,我国公募基金的最大缺陷是股票型基金严重短缺,而货币型基金扩张过度;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或资管产品主要缺陷有三点:一是短期或超短期产品过多过滥,而中长期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二是私募资管产品多,而公募资管产品尤其是公募类股权资管产品匮乏;三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目标理财产品及资管产品更是少得可怜。
针对上述短板和弱项,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及资本市场推出了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比如,我们进一步放松了沪深港通交易额度限制,取消QFII额度管制,提高险资股权投资比例,鼓励公募基金大力发展股票型基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开发公募类股权资管产品,各地公共养老金正在加大归集、托管、入市的力度。此外,2020年我国将全面取消境外金融机构股比限制,这既是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会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供给的多样化,并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2019年以来伴随国际三大指数争相纳入A股,外资持续流入A股正在加速。外资流入A股主要通过“沪深港通”和“QFII/RQFII”两个渠道,而这些外资大多以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为主。截至2019年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已超过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与此同时,境内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和QDII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也接近这一规模。
除了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作为典型的机构投资者及“投资专家”,在我国私人养老金规模狭小的背景下,它将成为目前中国A股市场“去散户化”的重要利器。目前我国公募基金正在赢得更多小散及家庭理财的信任和青睐。
2019年公募基金利润达1.18万亿元创成立21年以来新记录。今年以来截至2月18日,共有524只公募基金产品实施分红,已累计分红222.1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98.06亿元的分红总额,同比大增126.55%。今年春节后,公募基金销售异常火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权益基金总规模突破了1400亿元。从基金募集期看,在今年以来成立的106只基金中,有37只基金认购天数不足5天,其中18只基金发行当天即结束募集。另有两只基金单日认购金额分别高达922亿元和1200亿元,将基金发行的火爆场面推向了高潮。
专业人做专业事,是不变的法则。A股“去散户化”,已呈大势所趋。一方面它有赖于金融机构开发出多样化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及中长期理财产品,主动“招安”散户,让散户主动放弃进股市搏杀;另一方面,我们的家庭理财也该到了放弃“短炒、赚快钱”的模式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将养老作为家庭理财的最高目标,为养老而投资、为养老而理财,这样的家庭理财将更加从容淡定,注重长期投资;只有以养老为目标的家庭理财,才能更长远、更从容、更理性、更快乐!可以预料,到那时,私人养老金储备将成为中国家庭财富在资产配置上的最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