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新时代,必须探求新的发展思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进而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开辟新局面。
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先进文化。首先,要重视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乡村就会失去灵魂和根脉。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重视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大乡村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确保此项工作能有效落实并持续发展。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将乡村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其次,要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充分传播乡村传统文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开辟乡村文旅产业,增加乡村文化的附加值。此外,要培养文化传承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文化传承的生命与灵魂,没有创新,就无法保证文化的时代性。因此,文化传承者要立足于当下、投身于实践、着眼于未来,勇于探索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在文化传承中求创新,在文化传承中谋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的引导。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除了贯彻落实中央对乡村建设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外,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探索,充分发挥当地历史、环境、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牌。要主动了解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按需制定文化开发方案。要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政府必须认清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有计划地增加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增强公共文化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建立民众反馈监督机制,坚决维护民众的文化权益。乡村文化体系建设要积极拓宽文化投入渠道,通过“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模式支持乡村文化建设。政府要积极搭建乡村与市场的互通桥梁,将市场机制引入乡村,将乡村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连接起来,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符合条件的社会企业可直接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中,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优化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自主造血能力,逐步减小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度。
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一是发展城乡经济,奠定物质基础。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兴盛是成正比的,离开了物质的支撑,文化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好乡村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问题,打破城乡先进产业与乡村传统农业的失衡结构,要通过制定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城乡新型产业、搭建城乡产业互助平台等多种方式延长乡村的经济链条,通过城乡经济合力发展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扩大人才吸引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拓宽人才回流渠道,完善人才保障制度。鼓励城市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并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打通绿色通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开展人才引入工作,做好对接,实现人才向乡村的聚集。“留才”与“引才”同样重要,必须制定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除了出台专门的人才配套政策外,还要建立多元人才服务供给机制,给予就业安置、创业帮扶、培训教育等支持,优先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