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保存古汉语的文化宝库

2023-07-03 01:12

 以山西方言为载体的多种口传文化形式,无论是以“说”为主的说书、讲故事、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还是以“唱”为主的地方小戏、民歌、曲艺类,皆遍布全省各地,内容异常丰富。尤其是流行在群众中的口头文化形式,表现力极强,普及率很高,代代相传。山西因此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西北曲艺的源头”。

  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山西的不少方言口传文化形式由于传承人或演员少、观众少、剧种少、剧目少、展演场合少等原因,正在加速消亡。为了对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存,我们共摄录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28种,摄录总时长413.5个小时,转写唱词、剧本等文本310万字。

  在调查和研究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我们经常感慨,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口中说出的谚语,如果记录下来细细探究,其中却不乏“文绉绉”的古词古义。可谓“村农不识字,乃为万世师”。比如,平遥谚语“早雨一日晴,夜霁没好天”中的“霁”字,义为雨雪停止。《说文解字》:“雨,止也。”再如,忻府谚语“三日无粮不聚兵,一顿不吃大年馑”中的“馑”字,表饥荒。《广韵》有“无谷曰饥,无菜曰馑”。又如,离石弹唱《馋婆姨吃鸡》中的“衿上围裙把厨房进”,其中“衿”表示“系”。《玉篇》:“衿,结衣也。”

  以山西方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形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保存古词古义“活化石”的宝库。从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保留的古词古义看,主要有古汉语名词和古汉语动词两类。

  古汉语名词

  古汉语名词是指见于古汉语文献中的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这些名词在古汉语中有的是通用的常用词,有的是使用于某地的方言词。这些古词后来逐渐被另一个词所取代,在今天的普通话日常交际中已不再使用。但是,有些词至今还保留在山西口传文化形式中,依然作为常用词使用。以下酌举数例。

  “树”在山西南部27个县市中叫bo儿,音同“拨”。如尧都谚语:“成材的bo儿不用科。”意思是成材的树就不用拿斧头砍枝条。再如尧都谜语:“一个bo儿不低不高,结下来是把枪刀——皂角。”经考证,bo的本字就是“木”。东汉之前,“木”一直表示活着的“树”;东汉之后,“树”替代“木”。“木”表“树”只残留在成语中,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木”已不再单独使用表示树,只能作为一个词素,如树木、枕木、木头、木材等。山西口传文化中将“树”称“木”,正是将东汉以前的古词古义保存了下来。

  “床”的本义是可供人坐卧的器具。《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礼记·内则》:“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明代马愈《马氏曰抄·特迦香》:“琳坐右侧胡床上。”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床”字还保留这两个意义,不仅指可卧的床,还可指可坐的“小凳子”。如离石三弦书《下柳林》:“图①蛋屁股下坐床床。”这里的“床”特指小凳子。“床”指“小凳子”保留的是古词古义。

  山西方言称“门槛”为“门限”,“限”是“槛”的本字。文献中最早表门槛的字是“限”。《说文解字》:“限,乎简切(xiàn),阻也。”一曰门榍,榍(xiè):门槛。《后汉书·臧宫传》:“会属县送委输车数百乘至,宫夜使锯断城门限。”韩愈《赠张籍》诗:“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槛”是记音俗字,只反映“限”的古代读音,“限”才是本字。如忻府歇后语:“蛤蟆跳门限——又墩图①子屁股又伤脸”。

  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中还有一些双音节古语词,在近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常见。比如,“年时”是一个时间名词,义为“去年”。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什么花甲。”“年时”在普通话中已经不说,但还常用于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如蒲县歌谣:“年时放牛还割草哩,今年空走还跌跤哩。”赵城哭丧调《福香儿妈哭夫》:“年时穿红鞋扎花,今年穿的白鞋我守了寡呦。”介休干调秧歌《顶嘴》:“年时腊月儿[人家][兀个]要钱儿的来咾,吓得我连回也不敢回。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