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墓地是一个不那么起眼的普通官兵为主的墓地。这块墓地恰恰提供了研究我军革命史的一个基层视角,通过这个视角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小人物’的个体生活史,进而了解这些英烈的来源、容貌、生活、病痛等。”
2019年10月,祖籍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崔家湾村、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的崔玉岐先生,根据晋绥边区发放的《死难烈士家属纪念证》和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新兵营负责人王公太所写信件记载,到山西省吕梁方山县峪口镇南村祭奠其三叔崔海治(又名崔白奴)烈士。到达后,他发现烈士墓地已不复存在,只有一片基本农田。
王公太所写信件,是崔玉岐的奶奶在全国解放后,从山西带到内蒙古的。1937年春,崔海治的父亲带着大儿子和二儿子(崔玉岐的父亲)从山西“走西口”到内蒙古打工。当时崔海治烈士只有13岁,崔玉岐父亲只有15岁。本想春出冬回,不想日本侵占了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父子三人未能归家。战争一直延续了十几年,亲人相互杳无音信,等解放了,崔海治的家人才知道他已牺牲两年多。崔海治的母亲于1950年坐牛车走了十五天,到了内蒙古,手里拿着《死难烈士家属纪念证》以及1947年部队写的两封信。
五年来,崔玉岐一直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对南村烈士墓地进行发掘,并对烈士遗骸进行迁葬保护。
2020年,崔玉岐反映的情况终于受到吕梁市和方山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关注,经充分的走访和调研,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于2023年2月邀请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课题组对南村烈士墓地进行发掘研究和分子考古鉴定,希望找到崔海治的遗骨,并将南村烈士遗骸妥善搬迁、安葬。
文少卿课题组在南村墓地进行了DNA数据库建设、体质鉴定、生活状况复原、面貌复原四个方面的研究,于2023年6月找到了崔海治,并对发掘出的烈士遗骸进行了面貌和生活场景复原。
近日,文少卿向澎湃科技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表示:“科技手段从这些普通官兵身上获取了鲜活的数据,复原了当时的抗战和生活场景,震撼着课题组每一个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