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钱币,大家脱口而出的肯定是方孔圆钱,如开元通宝、乾隆通宝等等,其实在方孔钱诞生之前,刀币、布币、铜贝、圜钱等各式钱币都曾长期流通,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改革钱制,方孔钱才借着半两、五铢的影响力,取得了2000多年的统治地位。
故此,日本学者加藤繁称秦朝是中国“货币史上实行罕有其类的大变革的时代”;香港学者宋叙五又说西汉“找到一条正路,奠定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基础”。半两、五铢在货币史上如此特殊,以至从不缺少研究者。
图:刘三解新著《青铜资本》
我是一个古钱币爱好者,收藏有历代钱币,也读过不少货币史,乃至专门的秦汉钱币研究,可再看刘三解新著《青铜资本:帝制中国经济的源代码》,依旧觉得耳目一新。
钱币研究新路径
从个人阅读体验看,潜心研究钱币的人主要有两类,一是钱币收藏家,他们精于鉴别真伪、辨识年代,着重关注钱币在字体、尺寸等方面的版别差异,代表作有杜维善《五铢图考》、阎福善《北宋铜钱》等;二是钱币学家,他们研究钱币历史,细心考订铸造原因、铸造数量、购买力等,有时会延伸至经济史、社会史,代表作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陈彦良《币制兴衰四百年》等。
图:《五铢图考》中一页
传统历史学界则往往轻视对钱币的研究。历史学者杨心珉在《钱货可议》后记中写道,一些同行认为“货币文物与历史发展之规律方向无甚直接关联”,说他“眼光太窄”“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其实,方孔钱虽不像西方打制币那样留有丰富历史信息,但与文献结合,同样有助于解释历史发展逻辑。
与大多数钱币研究者不同,刘三解不仅了解钱币,更对政治制度史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写作《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过程中,意识到铸行钱币对秦汉统治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对各类史料“竭泽而渔”,从货币史层面重新阐释了秦亡汉兴这一重大问题。
书中研究的“半两”“五铢”,顾名思义就是重半两和重五铢的铜钱。战国时期一两约合现在15.8克,相当于24铢,平均下来每铢就是0.66克。因此,半两和五铢的法定重量分别为7.9克、3.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