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演绎中,东汉一度被视为西汉末年的翻版。不论是从内部的政治运作,还是从历史节律在两朝留下的足迹看,中国读者熟悉的一直是两汉历史更像是一种自我往复。但事实是否如此?
《洛阳大火》是第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以都城洛阳的命运为切入点,透视了东汉百年的兴衰变迁。在这本书中,他将东汉置于世界史的大视野中,点出了东汉政治现象后更深层次且环环相扣的原因,展示出了有别于传统史学叙事中的东汉的独特性格。
《洛阳大火》,[澳]张磊夫 著,邹秋筠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传统中国人的眼里,东汉的形象并不那么伟岸,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东汉最家喻户晓的一段历史是它的最后三五十年乱世——东汉正式终结于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因此三国故事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汉末。除此之外,整个东汉时期几乎没有太多存在感,像一道余晖,又像一抹影子,作为光芒万丈的西汉的漫长尾声,还有三国的激荡岁月之前充满了白噪音的一阕序曲。
然而,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在《洛阳大火:一部后汉史》开篇第一句话所起的调子却是如此高亢:“公元1-2世纪,欧亚大陆的两端出现了两个可以匹敌的伟大帝国。”作者张磊夫今年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他戏称自己很可能是“英语世界里唯一一个读过《后汉书》全文两遍的人”。
几十年来,西方的中国史研究虽然突飞猛进,但很可惜自鲁惟一、毕汉思、余英时等学者合写的《剑桥中国秦汉史》(1986)后,关于东汉乃至延及三国到魏晋,并没有更完整系统的史学成果(甚至《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仍未撰成),因此2016年,英文版《洛阳大火:一部后汉史》由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荷兰·布雷尔学术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推出时,可说是西方历史学界这几十年来屈指可数的一部东汉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