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技术发展迅速,至2022年,新能源车产销记录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与大产大销形成对比的是报废与回收环节的相对低调。
近期,一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登出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未来3―5年将迎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规模集中退役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难题亟须破解。
此前有报道,个别城市郊区(甚至主城区内)堆放有大量废弃新能源汽车。未被规范报废、回收的新能源车辆,放在城市空地上成为公共垃圾。几年堆积下来,官方难以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由于搭载电池,造成比一般垃圾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有挑战的地方,就有机遇。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产业“缺口”,也是一个商业“蓝海”。如何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推进可持续发展,仍是政府和市场主体可以长期探索的领域。
报废电车将继续增加
据了解,被弃置荒野的电动车常带有“某某快车”、“某某快递”、“某某速运”、“某某租车”等字样,多来自倒闭的网约车租赁公司。细看,这些废弃电车多产自6年前,已经到了或者接近自然报废的时限。有的车还能开,只是市场需求不大,暂时停放在这里,“等着上路”。
有记者追查,为何网约车公司会把成百上千的电车放着不管,获悉这些车多采购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续航里程不到250km,实际可能连一百公里都开不到。
被大量生产出来以后,流通性很差,有新能源汽车车行老板曾表示“后来车厂和司机都不干了,车子故障率高,维修得多,利润率低,挣不到钱,车也就不要了”。
一般而言,新能源车参照2017年发布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私家车在60万公里左右或者5-8年左右建议报废,运营车按照小、中、大型汽车由相应的年限强制报废。
8年前第一波上线的新能源汽车,今年开始迎来退役潮。截止到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报废51万辆,报废动力电池24.1万吨。可见的将来,报废车辆会继续增加。
如果让报废车辆长期闲置在露天土地上,随着车辆的锈坏,环境污染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李岩教授曾指出,除了车壳造成的金属污染以外,“锂电池一旦发生电解液泄漏,会导致有毒性、腐蚀性的电解液流到自然环境中……而三元锂电池的危害更大,在电池材料中含有锰、钴、镍等重金属,会对水源和土壤造成长达50年的污染,负极材料中的碳和石墨会造成粉尘对空气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