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当的吃热食
古人云:冬吃萝卜夏吃姜,因此夏季应适当的吃生姜,能起到温中散寒效果。烹调食物时也可以适当的放温性调料,如茴香和肉桂等;也可以适当的吃热性肉类如牛肉、狗肉和羊肉等,能达到温阳散寒功效,缓解手脚冰凉和气血不足等症状。不过偏热体质、口腔溃疡和上火、正处于发烧和牙齿疼痛时都不能吃热性食物。
2、坚持热水泡脚
双脚又被称为第二心脏,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流向脚部的血流量,从而提高新陈代谢速度,一般泡脚水在36——40℃即可。不过患有糖尿病足、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不能泡脚。
3、适当的出汗
三伏天该出汗时就要出汗,不妨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加快排汗,这样能增强热适应,提高调节体温能力,防止出现中暑。不过应选择缓和的运动项目,如打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或慢跑等,运动时间应安排在早晨或下午5点之后。但运动不能盲目追求大汗淋漓,以免消耗气血。
4、洗热水澡
洗热水澡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帮助排热,又或是用30——40℃的温水擦身体,这样能帮助排汗降温,利于皮肤透气。
5、多喝热茶
虽然冰镇饮料或凉茶能暂时让口腔感觉到凉爽,但会使得血管突然收缩,降低散热速度,反而会引起中暑。不妨多喝热茶或热水,这样能促进汗腺分泌,解暑效果优于冷饮,但热饮温度也不能太高,控制在65℃以下。
6、艾灸
三伏天正是做艾灸的好时机,养生效果会事半功倍。艾灸的过程中能帮助机体排汗,促进暑热和湿气排泄,特别是艾灸完成后喝杯温热的不喝水,能顿时感觉到全身清爽。
温馨提示
夏季应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保证每天的喝水量达到2000毫升以上,但不能一次性喝太多水,每隔半个小时喝150——200毫升即可。一般三伏天人们食欲减退,不妨适当吃苦味食物,如苦菊或苦瓜以及苦菜等,能帮助清心火,不过体质比较差以及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夏季不能过度贪凉,空调温度在26℃,室内外温差不能超过7℃,空调不能直吹身体,尤其是保护好颈背部、腰部、腹部以及膝盖等。大汗淋漓后不能立即冲冷水澡,以免使得寒湿邪入侵体内。另外,夏季做到晚睡早起,但再晚也不能超过23点,早晨6:00——7:00左右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