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机:胃气上逆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胃气上逆,与胃、脾、肝、肾关系密切。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如果胃失和降,或脾失健运,都会导致浊气不降,胃气上逆。
肝主疏泄,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肝气不舒,犯胃克脾,结果也会导致胃气上逆。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如果先天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摄,脾肾气虚,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可出现反流。
治疗原则:见酸不治酸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危害,是胃内容物中的胃酸刺激食道、咽喉、气管、口腔和鼻腔的黏膜,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比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
但是从中医角度讲,反流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胃酸过多,而是胃酸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可以叫做酸错位。如果抑制胃酸分泌,实质是抑制了胃的消化能力,所以有人服用这些药物后没有效果,甚至症状加重。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明代医家张介宾在解释“治病必求于本”时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就是说治疗任何疾病,不要被疾病症状的表面现象、局部表现所迷惑,应当从整体着眼,探明疾病之所在,然后论治,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也要坚持“见酸不治酸”的原则,就是不应该抑制胃酸的分泌,而是要解决导致胃酸沿着食道逆行的原因。比如反流的直接病机是胃气上逆,但很多情况下胃气上逆只是标,临床所见,更多情况是因虚而致胃气上逆,如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此种情况必当以补脾胃为本,若胃受纳脾运化正常,反流自然就消失了。
治疗手段:中药、针灸、刮痧等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段丰富多样,以中药内服和针灸最常用。中药治疗特别强调要辨证施治,即同样是胃食管反流病,因为每个人的症状、体征还有体质不同,要分为不同的证型,有针对性地治疗。
01
中药
临床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证型包括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肝郁脾虚,此外还有上热下寒的情况,中药治疗就是要根据这些不同证型用药。比如脾胃气虚服用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脾胃虚寒服用附子理中丸;肝气犯胃和肝郁脾虚服用逍遥丸。上热下寒的情况比较复杂,这种病人通常表现为虚不受补——虽然身体虚弱,但吃温热药物就上火,吃凉药又腹泻腹痛。
02
针灸
与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更有优势,因为口服药物毕竟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这个过程可能刺激胃肠或增加胃肠负担,但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穴位,通过人体自身的调整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双”:
一个是双向良性调整作用,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调节失衡,有太过与不及两种可能性,针灸的效应来自于患者自身潜在的治病力量,因而不会发生极端的变化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另一个是可以同时调节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因为许多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针灸除了能明显改善患者身体上的不适症状,还对心理失调有很好的调整作用。
03
刮痧
服用中药和针灸治疗都必须找专业医生,因为每种方法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而刮痧可以作为居家调养必备方法,安全又有效。具体方法是:可以用专业的刮痧板,也可以用牛角梳的梳背,蘸点儿清水,在后背脊柱两肩胛骨之间的部分来回刮,刮出的痧就是皮下出血,血出来后会凝结,机体就启动一种溶血机制,把凝血溶解了,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因子,起到治疗作用。自己在家一周刮1次或者两周刮1次,主要根据出痧的情况,痧消失以后就可以再刮,有很好的健脾胃作用。
日常调养:三分治七分养
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胃病尤其如此。胃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很容易受伤,比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嗜食辛辣、油炸、烧烤、黏腻或寒凉食物,还有饮食偏嗜等,都可能损伤肠胃。精神因素对脾胃影响也很大,过度忧愁思虑、紧张等的不良情绪均会伤及脾胃,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因此,吃饭要做到饮食有节,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并且保持愉悦的心情,才是治疗和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