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家长群里讨论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情形,我原以为只有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朝女儿吼。可当我看到群里的妈妈们说辅导孩子写作业都会血压升高时,我就放心了——原来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妈啊!
不仅如此,很多有俩娃的全职的妈妈也许都有过以下这些经历:
掐着时间做午饭,结果炒着菜,二宝在客厅里便溺了,你不得不停火去给他擦屁股、换裤子、洗裤子、擦地,你想训斥他,可是看他那么小,你又于心不忍。好不容易做好午饭,你赶忙去接上小学的大宝回家吃饭,临出门时,二宝把鞋袜都脱了,你不得不重新帮他穿上,再带他出门。
好不容易把大宝接回家吃饭,结果大宝说不好吃,不想吃。你勃然大怒,斥责她太挑食。老大含着眼泪勉强吃了小半碗,而你却止不住地训斥她。
你喂二宝吃饭,结果他吃着吃着就尿湿了裤子,你又不得不放下碗给他换干净的裤子、洗尿湿的裤子。等喂完二宝的时候,饭菜都凉了,而你只吃了几口。
孩子爸下班回家后不是“葛优躺”就是玩手机。孩子跑过去喊他一起玩游戏,孩子爸直接来一句“你的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却不管,非要和爸爸玩游戏。结果孩子哭闹,爸爸利用家长的权威对孩子一顿痛批。
你假装自己拉肚子,坐在马桶上玩会手机或者看会电子书,任凭年幼的二宝在门外急着找妈,你就是不开门,希望他知难而退——去找他那个在阳台上玩手机的爸爸。
孩子咬指甲,你一开始制止他,后来就不制止了,甚至想鼓励他,这样一来,你就不用每个星期给他剪指甲了。
你每天尽心照顾孩子,疲惫不堪,面对自己日渐衰老的容颜,看着梳妆台上那个唯一的化妆品——9块9一瓶的大宝SOD蜜,管用两三年的那种,你心里就有种五味杂陈的无力感。你终于明白小区的老太太为什么总以为你是孩子的奶奶了。要知道在这个李佳琦直播卖上万元的化妆品都能秒光的时代,只用大宝的女人简直就是稀有动物。
你好不容易将俩孩子哄睡后已经是晚上11、12点,你打开手机想看会儿电子书,可是眼皮却不争气地打起架来,你索性关掉手机睡觉。完全没有精力和时间与老公聊聊一天的情况,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俩人相看两相厌。
说好的学习,说好的自我成长呢?通通都败给了困意。
你很多时候恨不得自己是个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给孩子变一个完整的妈,给老公变一个完整的老婆,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再变一个厨师专门做一日三餐,变一个清洁工专门搞卫生……这样就可以母慈子孝、夫妻恩爱——孩子能时时刻刻拥有一个精力充沛的、心平气和的妈妈;老公拥有一个温柔体贴的老婆;自己也能拥有一个积极乐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自己;还有各种家务都做得无可挑剔。
但是,这都不过是白日梦。
生活逼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不是孙悟空,没有七十二变,你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你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你也会打嗝放屁发脾气。你不是不想成长,而是每天累成狗,连睡觉都是件奢侈的事情;你不是不想学习,而是生活成了一地鸡毛,更要命的是,每一根鸡毛都能让你情绪崩溃。
你不禁感叹,做女人难,当妈更难!是孩子不够好?还是我们做得不够?明明已经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还是一点就燃?
看了心心妈写的《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以下简称《童年不缺爱》)后,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爱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为孩子、为家庭,却没有给自己的预留私人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得以恢复和“充电”,以便保持平和的情绪与孩子相处,给孩子更好的爱和安全感。
心心妈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从银行职员到全职妈妈,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养育孩子比离商业近的职场更能让她获得成就感。于是,心心妈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在更新公众号的同时,她成为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的作者。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一书里分享了自己的育儿故事和经验,并从六个方面提炼了妈妈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关键点:一是“看见”并了解孩子;二是懂得孩子,合理给爱;三是给关注亲子联结,滋养关系;四是有效沟通,学会反思;五是妈妈要学会爱自己,以平和的情绪与孩子相处;六是要学会巧妙处理“养育合伙人”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妈妈,探寻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情绪失控之后的反思能力,以及学会体谅和关爱自己,让自己及时“充电”,以“满电”的状态面对孩子、面对生活,才是每个妈妈急需学会的技能。
-1-
妈妈们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
作为妈妈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容易情绪失控?因为孩子真的很差劲?还是因为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里揭示了我们情绪失控的四种原因。
第一种,借机释放自己的紧张、焦虑、无力感、内疚和恐惧。
孩子早上起来磨磨蹭蹭,妈妈不停地催,孩子却一点都没有变快,反而让妈妈觉得她故意跟我们作对似的。于是妈妈提高了分贝,开始指责或者数落孩子。孩子最后忍受不了开始大哭。孩子越哭,妈妈越是烦躁,连吼带骂地拖着孩子出门,一路走一路数。孩子抹着眼泪走近校门,连早餐都没来得及吃。
催孩子上学的场景,相信很多家庭都上演过。可是妈妈最后为什么从催孩子变成了情绪失控呢?
作者指出,我们情绪失控其实都是我们借机释放自己的紧张、无力、焦虑和内疚感。
又比如,当孩子跟着妈妈过马路的时候没有跟紧而差点被汽车撞到时,妈妈的情绪激动地责备孩子没有跟紧自己而差点出车祸。
为什么妈妈会责备孩子而不是自己呢?其实妈妈为自己没有拉好孩子感到内疚,对可能发生的车祸感到紧张和恐惧,却错误地通过情绪失控表现出来了。
第二种,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评价让我们情绪失控。
我们总是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评价影响自己的看法。如果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就容易导致自己的家庭氛围受到影响。正所谓“如果不看书,你的价值观就由亲朋好友来决定”。
老公因儿子走路的问题跟我吵了一架。儿子快一岁时还没有会走路,老公着急得指责我没有教他学走路。公公也打电话来说很多孩子十个月就会走了,还叫建议我们去买一个学步车。我不同意,因为我知道走路这件事,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育规律,在一岁三、四个月之前会走路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不能太早,比如十个月走路就有点早,而且儿科医生也不建议让孩子走这么早。可是老公和公公太着急,认为儿子走路太晚了是我没有教的原因。
好在儿子一岁刚过没多久就自己学会了走路。
我分析了一下,老公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看到周围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走路早,受这样的环境影响,产生了焦虑情绪。同时,他也没有主动学习关于婴儿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的知识,无法排解自己的焦虑,因而将焦虑转到了我身上。
再如,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小时候要胖要长得比别的孩子高,如果孩子瘦了,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孩子上学了,学习成绩要好,还要养成好习惯,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你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妈妈们想做到完全不被这些所谓的标准和评价影响实在是太难了。有些时候,甚至孩子的其他亲人说一句“孩子瘦了”,就想要抓狂。
心心妈在书里说:“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一把清晰的标尺,别人的评价就会伺机而入,来定义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种,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带来挫败感。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针对社会的现状批判道:“投身于物质商品生产的人会被计入社会的经济指数中,而在自己家庭中投身于培养健康、快乐、自力更生的孩子的人却不会被计入社会的经济指数中。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颠倒的社会。”
出去工作的时候,妈妈们的价值可以用工资这种东西来衡量,而在家里带孩子时却没有任何可靠的东西来衡量妈妈们的价值,导致妈妈们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得不到肯定的、稳定的像工资一样的“收入”。
全职妈妈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妈妈们这种自我价值感得不到体现带来的挫败感,让全职妈妈们处于焦虑之中。
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对一个做了全职太太来捐款的学生说:“滚出去!”
从华坪女子高中誓词来看,我能够理解她。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她希望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对社会做贡献,而不是靠男人做起全职太太。
但是,张校长作为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否认全职妈妈的价值,我认为不妥。她的女子高中虽然与女德学校教育女孩的理念完全相反,但在我看来就是两个极端,都有点偏激,不利于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是否做全职妈妈是别人的选择,我们无可指摘。相反,我认为社会更应该对全职妈妈多些尊重和认可,毕竟没有哪个保姆能够像妈妈一样对待孩子。如果用工资去衡量全职妈妈的工作,我想,能负担得起的家庭不多。
对全职妈妈的尊重和认可,可以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与稳定,小家幸福、和谐、稳定了,社会才会和谐与稳定。
第四种,因追求完美而苛责孩子。
是不是只要妈妈一百分,孩子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里指出,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会对孩子过于苛责。
比如,追求完美的妈妈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绩比别人差,哪怕孩子已经是班级第二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自信;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字写得没有别的孩子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歌唱得没有别的孩子好……她们总是对自己孩子说“你看XXX比你厉害多了”“你看XXX就是比你多一分”。
其实,这类妈妈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在她们的眼里,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应该是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预期,完美妈妈们就容易情绪失控。
在完美妈妈的压力和打击下,孩子往往会形成“我不够好”“是我不对”等不客观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利于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一百分妈妈,而是“足够好的妈妈”,即“60分妈妈”。
作者在书里指出,失掉的40分是留给孩子的探索自由和独立的生命空间。
例如,当年幼的孩子因为搭不起积木而闹脾气扔积木,你过去帮他把积木全搭起来,你就是完美妈妈。
看到孩子生气,闹脾气,却又努力重新搭,积木又倒下来,他又继续一边哭一边搭的时候,你过去轻抚他的肩膀,鼓励他“别着急,轻轻放”的时候,你就是足够好妈妈。
当孩子发脾气,躺地上大哭,你却上前送给他一句“别人能搭起来你为什么不能搭起来,你真笨”,你就是坏妈妈。
完美妈妈会剥夺孩子每一次探索、思考和进步的机会,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由上可见,其实足够好妈妈应该看到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应该鼓励孩子继续探索、继续努力,而非打击孩子。而孩子也需要一个能够看到他的努力,并鼓励他的足够好妈妈。
-2-
学会关爱自己,以平和的情绪给孩子安全感
妈妈们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而对孩子“河东狮吼”,也深知情绪失控对构建孩子安全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还是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说过,打不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关键,如果与孩子有稳定、可预期的安全依恋关系,极其偶尔的吼叫打骂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伤害。”
稳定和可预期的安全依恋关系,就像是“心理创可贴”,能够疗愈孩子的心理上的小创伤。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还在为打了孩子而内疚自责的时候,孩子却能够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表现出对我们的爱和依恋。
即便如此,妈妈们也不能过度消化这种“心理创可贴”,而应该积极学习一些情绪控制的技巧,让自己在“满电”状态下,以平和的情绪给予孩子稳定的安全感。
为了给孩子稳定的、可预期的安全依恋关系,妈妈们需要学会在日常亲子互动中反思、管理自己的情绪,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爱自己。
1.用萨提亚冰山日记反思
反思在个人成长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反思,寻求解决办法,以避免问题再次出现。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更喜欢的父母。
作者在《童年不缺爱》里提到利用萨提亚冰山日记进行反思。
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认为,人的“自我”如同一座冰山,而人的行为只是能够看到的冰山一角,更大部分则都隐藏在冰山之下。那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在这些“内在”中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因此,当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的情绪,而要学会看得更深入些,找到让我们情绪失控的原因。
例如,有一次女儿想吃包子,我给她钱让她自己去买,可是她不敢,一定要我去帮她买。我先是鼓励她,可是她依然不敢去。我火了,开始数落她,她开始哭闹。结果,实在被缠得没办法,我一边数落和指责她,一边带着她去买包子。
在这件事情中,孩子不敢独自去买包子:
● 我的应对方式是——数落和指责。
● 我的感受是——烦躁、生气。
● 我感受的感受是——挫败感和自我否定。因为看到同龄的或者比女儿小的孩子敢自己去商店买东西或者买快餐,而女儿却不敢,让我觉得很挫败。
● 我的观点是——我这么尽心尽力地带她,她应该表现完美,应该勇敢。
● 我对自己的期待是——希望自己能够情绪平和地鼓励孩子自己去买包子。
● 我对孩子的期待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去买包子。
● 我期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能让我有成就感,希望自己的付出被认可。
● 我的自我评价——我自认为自己能够把很多事情做好。
通过对“冰山”的填充,我们看到孩子的现实表现与我的期待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导致我情绪失控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当时能够意识到女儿其实还有很多优点,而她的胆小并不能说明我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这样我或许会以平和的心态处理这件事情,比如满足她的要求,让她下次再试着自己去买。
值得欣慰的是,后来女儿敢去小区超市帮我买东西了。这让我领悟到,不必强求孩子每次都勇敢,允许孩子偶尔的胆小,当他们心理准备好的时候,往往会有惊人的兑变。
爸爸妈妈们以平常心态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慢”,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准备时间,远比逼孩子来得更“快”。
2.善用情绪触发点觉察表管理情绪
新闻曾经报道,一个6岁女童摔晕后,其12岁的亲戚因害怕受到家长惩罚,用木板击打女孩头部致其死亡。
这个新闻背后投射出家庭教育的悲哀,家长因各种不同类型的错误而无一例外地责备孩子,导致孩子害怕犯错误。案例中的12岁亲戚宁愿选择杀掉女孩,以此来逃避家长的责备和惩罚。
这是多么扭曲的心理。这难道不是家长的无差别的责骂教育造成的吗?
可见,家长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理性对待孩子犯错是多么重要。
作者在书里提到了一个情绪触发点觉察表格。情绪触发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触发点,反应和反应来源。
心理学提到,负面的情绪之所以会控制不住,是因为我们的强烈反应并非基于当下的情况,而是过去的一些经验。
比如说孩子哭是一个触发点。如果孩子持续地哭,我们的反应是心情烦躁。若劝说失败,孩子依然没有停止哭闹,那么我们的反应就是暴躁、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反应的来源可能是我们小时候哭闹被父母禁止,甚至惩罚。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哭的时候,唤醒了我们小时候难过的记忆,让现在的我们格外的难受与煎熬。
这个表格其实很实用,我发现我有时候已经在无意识中就使用了这个方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比如,有一次女儿打破了一个碗,当我正要责备她的时候,我的理性脑立即将我小时候因打破一个杯子而被父母责骂,在清理的过程中又被玻璃扎破手指流血而委屈不敢对父母说的记忆重放,我意识到自己不能重蹈父母的覆辙。因此,对于女儿打破碗这样一个无心的小错误,我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她说:“小心别割到了手,去阳台上拿扫把过来扫干净就好了。”女儿听后,没有害怕的表情,也没有抗拒清理陶瓷碎片。待她清扫完大的碎片后,我又拿来透明胶将细小的碎片粘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我庆幸女儿没有像我小时候那样,因一件无心的错误被父母责备而委屈难过。
想想那些因害怕犯错误而不敢回家,不敢寻求帮助的孩子有多可怜和可悲。
为人父母,对孩子多些包容和同理心,更能给孩子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同时,也更能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3.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是基础,我们给不了别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是完美的,过于偏执,只会让自己更累,也会影响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有时候,女人学会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让自己及时放空不良情绪,以“满电”的状态给孩子一生的爱和安全感,远比追求完美、苛责孩子来得重要得多。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正因为有裂痕,我们才能找到爱自己的切入点。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里提到,“爱自己是了解自己之后的投己所好”;是“心安理得地满足自己”;是“看到不足后对自己悦纳”。
凯叔在他的微头条里说:
“中年妈妈,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懒一点:
不必苛求事事完美,不必时时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不必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他需要在尝试、体验和犯错中长大。
你的心思、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关照自己的情绪,去做想做的事。
看开一些:
生活本有很多力所不及的时刻,生儿育女、贡献于家庭不会失去自己的价值。
我们无法阻挡别人的眼光,就像无法击退时间的流逝。
不开心时,哭和倾诉都不丢人。
停止自我怀疑 、自我否定。
无助低潮时,想象把自己丢给未来,他会怎么解决?
他一定会告诉你: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请一定心疼现在的自己,放松地做那个了不起的你。”
有时候,少拖一次地,少整理一次衣柜,少做一顿午饭,少盯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少理会那些闲言碎语,我们就能够多做一次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读几页自己很想读却一直没有空读的书;打开放在橱柜里许久没有开的茶叶,冲一杯热茶;画一幅很久就想画却没有画的画;听一曲许久没有听却一直惦记的老歌;喊孩子爸爸检查孩子的作业或者洗洗尿湿的裤子;将周末约一个一直想见却又没时间见的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正是这些“偷懒”的事情,最能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恩生活的馈赠。稍作休息后,我们又成为一个能量满满的生活勇士、孩子喜欢的60分“足够好的妈妈”。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是孩子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足够好的父母”,而不是我们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孩子。
如果你也有被每天的鸡毛蒜皮和孩子的屎尿屁折磨到情绪失控的时候;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孩子,那么,心心妈的这本《童年不缺爱》会给你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