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教育 >

孩子遇到害怕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2020-12-21 17:51

前两天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

“我家五周岁的女儿什么都害怕,去学校害怕,早上起床看不见陪睡的人害怕,问他害怕什么说不上来,反正就是害怕,这种怎么去调解她的心理,怎么问才能让她告诉你她在害怕什么,怎么处理才能把她的害怕情绪消散掉,有没有关于这种建立自信提高勇气的解析文章,因为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害怕的点是什么?”

 

相信所有爸爸妈妈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吧,孩子总是在说:“妈妈,我害怕,怕怕~”

  • 妈妈,床下面有怪物;
  • 妈妈,不要关灯,我怕黑......

闺蜜吐槽某天晚上,跟娃因为窗帘折腾到半夜。

本来关灯已经开启要进入睡眠程序的最后一阶段了,进了被窝,孩子盯着窗帘看了半天,然后钻到她怀里,说:“害怕。”

她看了眼窗帘,因为住的是一楼,树枝被风吹得影子映在了窗帘上,赶忙安慰:“宝贝,不怕不怕。”

看娃还是害怕,就又把窗帘拉开了,并说:“这样就没有黑影了。”

谁料,窗帘拉开后,娃更是大哭了起来:“妈妈,怪物会进来。”

然后,她又拉上说:“那就拉上,你要勇敢一点,宝贝~”

这娃倒好,不让关灯也不睡觉。

于是乎,最后在闺蜜气急败坏地吼声“男子汉勇敢一点,一个树影而已有什么好怕的!”和哭泣中睡着了。

本身是吐槽,结果闺蜜遭到了我的「无情打击」:“你要一直这么回应,今天晚上你又是纠结窗帘的一晚。”

因为,一开始,就错啦,孩子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壮胆!

今天咱们就说说,孩子总是「害怕」这件事情。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对孩子来说恐惧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

曾有研究发现:

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儿

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那他们究竟在怕什么呢?

01

怕没见过的事物

孩子在0-3岁的时候,会害怕不熟悉的事物。

比如洗衣机甩衣服的卡卡卡声、叫人起床的闹钟声、呼呼呼的吹风机声;

怕自己身后的影子、扭来扭去的毛毛虫、从天而降的大蜘蛛;

等等......

老二现在经常被冲马桶的声音吓得拔腿就跑。

因为娃的人生经验非常有限,难以判断事物是否危险。

那些没见过的事物出现,不是他以往经验可以理解的,而且恰好这些东西对它的感官刺激很大,他就会觉得害怕,自己不能控制整个场面了。(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在作怪)

02

怕想象中的怪物

孩子大一点了,想象力会突然爆发,慢慢出现现实和想象不分。

这个时候,娃亲眼看到的事物会经过他们想象力的加工,变成他们感到恐惧的事物。

什么窗帘怪、衣柜怪、马桶怪、床底怪、老巫婆......都是孩子脑洞大开想象出来的。

不过虽然是想象出来的,但对孩子来说,那些画面跟真实的世界是一样的。咱们不能只得意孩子“好的方面”的想象,而不接纳她“坏的方面”的想象。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03

怕再次经历糟糕的体验

这个来源于之前生活经历中不良的体验。

像逢年过节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帮忙摘菜、洗水果时突然出现的虫子、剪头发时,发渣进眼睛里的理发师。

孩子因为遭遇过小小的“坎坷”,就会害怕重复体验同一种负面感受。

04

怕父母怕的东西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每种程度上,父母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其实也就是说,有的孩子的害怕,是来自父母的心理投射,是父母在一起时接收到的恐惧体验。

比如说从小就怕狗的家长,那么在抱着孩子看到狗的时候,会本能地躲得远远的。

孩子去和狗玩的时候,可能会告诉娃:“离狗远一点,小心咬到你!”

这样一种恐惧的心理暗示,让可能本身不怕狗的娃也笼罩着狗很可怕、咬人的心理,自然而然也会害怕。

所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害怕的产生无法避免,而我们的回应也至关重要。

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害怕,第一反应是“这没什么好怕的”,试图说服孩子这个不可怕,当没有效果之后,就要开始贴胆小的标签。

还有的是过度保护孩子,只要孩子害怕的事物,就会顺着孩子从此不再接触,将这种恐惧当做一种习惯,还容易养成遇事逃避的性格。

但这两种应对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前者否定了孩子的情绪,后者延续了恐惧。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那么,孩子遇到害怕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01

请看见那个害怕的孩子并承认恐惧

孩子在害怕的时候,不要急于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去评判,认为这些事不值一提。

如果你了解了孩子到底害怕个啥,就能明白,这些恐惧却是真实存在的。

不要急于给孩子壮胆(不要怕、要勇敢一点)或者立即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拉帘子、开灯)

这些只会让孩子觉得被否定。

当孩子害怕时,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害怕,妈妈在这里保护你”。

只有孩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没被威胁的,才会有心思克服恐惧。

02

尝试让孩子认识和了解恐惧的事物

●巧用方法淡化恐惧

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新的解释或者探索事物的真实模样。

——给他新的解释

宝贝4岁多的时候,晚上睡觉一关灯就说害怕,有怪兽。

然后我就把她抱在怀里,顺着她说:“你是因为屋里黑黑的啥都看不见,觉得有怪兽吗?"

在我怀里狂点头。

然后我接着说:"这么黑,怪兽也看不到我们,那我们就闭上眼睛和嘴巴,跟小怪兽藏猫猫,它找不到我们就去找其他小朋友了。"

一听赶紧叫我不要发出声音,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后来她每次怕黑都玩这个游戏,发现确实没有怪物“找上门”,慢慢得也就不害怕了。

——探索事物的真实模样

比如老二怕冲马桶,因为在他有限的认知里觉得这家伙会突然发出可怕的怪声。

我就抱着他来到马桶的身边,打开马桶的储水盖,告诉他:“现在水箱里的水是满的,你拉了粑粑之后,需要用这个水箱里的水把粑粑冲走。”

这样我们的马桶才会干干净净的,冲马桶的声音是在放水,就跟我们洗手一样,不信你试试。

按下冲水按键后,看着水箱里的水逐渐减少,明白了这是水冲走粑粑的声音,我拿着的他的小手一次次尝试,按一次,水就哗哗响一次。

头几次小手都是拒绝的,后来越来越胆大,我能告诉你最后按到停不下来吗?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用绘本的方式

还可以借助一些绘本读物。

有很多关于怪物、幽灵的书,相比于咱们跟孩子科普,这些书里人物的心理感受更和孩子相似。

所以孩子看到这些故事时,会有一种感觉被认同的释怀。

让他知道,原来不是只有我在害怕怪物,怪物好像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推荐:《妖怪快走开》、《吃掉黑暗的怪兽》、《我的床下有鬼吗?》、《走开,绿色的大怪物》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03

练习面对恐惧——扩大舒适区

只有多体验,亲身经历,才能让孩子对事物熟悉,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

幼儿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就曾指出,适当的恐惧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认知,适应环境。

但前提是要判断孩子恐惧有没有超过心理临界点。

什么是心理临界点呢?

如劳伦斯·科恩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地点,在这里面对恐惧时,我们虽然感到害怕,但仍然可以有所行动,至少我们可以再往前迈一小步。

你有没有注意过你的娃有过这样的状态。

  • 滑滑梯,坐在上面,不肯往下滑;
  • 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了,但脚步就是不往下迈;
  • 进入黑屋子,走到门口又返回来;

这就是孩子处于心理临界点。

首先,我们就要判断孩子有没有超过临界点。

——如果超过了后退一步,寻找舒适的临界点。

如果孩子情绪崩溃或者极力逃避,那就说明这一刻,已经超过了临界点,就不要再往前“推”了。

而是应该把孩子拉回到“安全区”,寻找一个舒适的临界点。

宝贝小的时候第一次去游乐场里玩,看其他小朋友在蹦蹦床上蹦得可开心,也想去玩。

奶奶鼓励:“进去啊,没事儿的。但是走到门口,她就犹豫了。”

奶奶还想牵着她进,她拒绝着一直往后退。

那么,这个时候就不要一直推了:这有什么好怕的呀、你不试怎么知道呀,很好玩的呀、不要那么胆小嘛。

不妨退一步,我就抱着CC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见蹦床上没人了,我对她说:“我们进去,你躺在那里,妈妈用脚颠颠你好吗?”

躺在蹦床上,被我颠颠得咯咯笑~后来敢自己站起来,再后来进来小朋友也不怕了。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强制她去克服,给她足够的适用时间。

也许很快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也许得需要一段时间。不行就慢慢来啊,养孩子的路那么长,急什么呢?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如果没有超过,可以试试小步向前,再向前,走到下个临界点。

孩子除了需要时间,有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推一把。

如果孩子不是很抵制,我们可以小步向前,适应这个临界点;

然后瞅准时机再迈一步,进入下一个临界点。

比如,很多妈妈留言,别人跟娃打招呼他不仅不理人,还往大人身后躲到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孩子这样没教养,急于往前推,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见熟人主动问好的礼貌娃。

认同养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有必要,不能打着尊重之名,行放纵之实。

但可以根据孩子的临界点一点点调整:

先替娃回应(奶奶也好!)——再到带娃回应(奶奶也好,宝宝今年是3岁,对吧?)——再鼓励娃自己回应(告诉奶奶你几岁啦?)——再鼓励主动打招呼。

——当然不要忘记正面、即时反馈,这个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咱们就不多说了。

抓住孩子尝到一点点我很厉害的滋味时机,逐步推进。

在迈向一个个临界点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成功,感受到自信,恐惧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壮胆

请一定要接受自己孩子的心理临界值,不要管别的孩子怎么样!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要因为他没有表现得跟其他孩子一样勇敢就准备拔苗助长。

孩子胆小胆大多与性格有关,我家两个孩子,就完全不同。

宝贝属于胆大型,就算有害怕,鼓励之后很快愿意尝试,老二属于谨慎型,需要引导很久、多次,才能克服。

但每种性格都是双刃剑,老大接受得快,抛之脑后的速度也快;老二需要花更多时间接受,但也愿踏下心来研究。

就比如同样的害怕马桶,跟老大说1、2次这只是冲水的声音,她明白了,接受了,就再也不会管了;

老二就要研究个底朝天,到底哪里出水,到底怎么出来的(按一下才出),到底

怎么冲走的(他会观察无数遍水是如何在马桶里旋转、跳跃、直到平静)。

对一个马桶研究上无数次,老大是不可能的;同样,简单鼓励就不再害怕敢迎难而上,老二身上也不可能。

性格没有好坏,父母的职责也不是修正,而是匹配,给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的养育方式。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