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是子女能否“成龙成凤”不光靠天赋,更要靠后天的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
在不同的年龄段,如何让宝宝变得更聪明,都是需要家长不断学习的。
家长要如何把握住关键时刻呢?
三岁前,孩子如果有这些行为,说明是智力发育好的表现,家长不要过分制止。
1、爱吃手
大概只要是个小宝宝就爱吃手吧,所以不少家长也为此加入了“制止吃手”的大军中,用尽各种方法来阻止。
比如:网上买阻止宝宝吃手神器,给宝宝手指上沾柠檬汁或者苦瓜等,可谓是“绞尽脑汁”。
从宝宝呱呱坠地起,身体最先发育的感官就是嘴巴和舌头,他/她们需要通过舌头来感知未知事物的形态。
其实宝宝爱吃手,说明大脑已经开始发育得能控制住双手了,吃手也会锻炼自身的吮吸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如果家长们担心手部细菌多,宝宝会生病的话,只要做到勤洗手,保持卫生,就不用太过担心了。当然如果把手指吸脱皮,甚至影响到口腔健康的话,家长们还是要加以制止的。
2、爱撕纸、爱扔东西
不少家长会觉得撕纸、爱扔东西是个坏习惯。其实宝宝的手部动作越细,越能体现智力的发育情况。
当宝宝好奇“为什么纸能被撕下来?它能被撕成多小块呢?把手中的玩具扔出去,它会变成什么样”时,这说明宝宝的大脑在思考。
如果这时候家长制止并严厉苛责,不仅会阻碍宝宝的智力发育,还会让宝宝潜意识里觉得这么做是错的。
那会有家长问,孩子什么都扔就随他去吗?
其实不是,随着宝宝长大,家长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什么可以扔,什么不可以扔,让宝宝自己学会判断,千万不要严厉指责孩子哦。
3、开始“说谎”
每个人在长大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撒一点谎”,家长们会觉得撒谎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其实“会撒谎”是孩子思维能力的一种进步,知道怎么对父母说话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当发现孩子撒谎时对其严厉批评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不诚实”、“小小年纪就会骗人”等标签。
那孩子在3-7岁之间,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呢?
一、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在四岁左右,就进入到“猫嫌狗弃”的年龄段了。这时候的孩子精力最旺盛、求知欲也爆棚。
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问的“为什么”多而嫌烦,相反要更有耐心的跟孩子交流,多听、多回答孩子的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一个人的专注力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上学时能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在工作中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上学时老师总说思想不要开小差,要专心听老师讲,其实讲的就是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专注力就不够,玩玩具不到一分钟就换来换去的话,家长们就要多费点心思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了。
建议家长可以晚上给孩子读绘本,让孩子置身其中,这样能大大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三、多夸奖孩子,让孩子更自信
很多家长在别人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会表现得很谦虚甚至会稍微打击一下孩子。
可是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并不优秀,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家长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多夸奖、赞美孩子,比如:孩子独立完成了积木、拼图等,家长们可以说“这个积木你自己就完成啦,好厉害啊”之类的话。
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将来进入到社会,会变的更有自信,也不会吝啬对别人赞美。
想要孩子更加聪明,家长要在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培养孩子,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其交友状况。一个孩子如果学习和交友能力都很强的话,将来进入社会,一定会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