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7年,绿源集团终于跨进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口。
公司是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的拓荒者之一,却在打个盹的工夫,被行业的后来者反超。
上市筹资,继续打品牌、做渠道,未来高端化的战争,将更加残酷。
起大早赶晚集
在中国的电动两轮车行业,绿源集团控股(02451.HK)是拓荒者之一。公司创始人倪捷,也是行业中典型的“学院派”。
1978年,17岁的倪捷考入中科大无线电系,4年的本科学习后,他继续在本校攻读信息与系统专业研究生,主修人工智能。
研究生毕业后,适逢宁波大学建校,他成为了该校的首批教师之一。
不过,倪捷似乎对教书育人并无太大兴趣,1989年,他和同在宁波大学当老师的妻子胡继红,双双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个“铁饭碗”,进入老家浙江金华的乡镇企业。命运就此发生转折。
1995年,倪捷陪同当地汽车企业人员前往北京考察电池项目,在看到了相关电池产品后,他作出判断,这些电池用在汽车上肯定不行,如果放到自行车上,倒是不错。
考察归来,倪捷决定下海创业,于1996年成立电动车项目小组,聘任妻子胡继红担任技术负责人。
研发的场地,就是一个不足15平米的地下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历时3个月,终于完成了产品设计和改装,制造出了第一辆电动车并试骑成功。
此后,绿源等中国第一批电动两轮车企业相继诞生,开启了一个时代。
作为行业开拓者,绿源也一度是行业的引领者。然而,公司错失了电动两轮车“新国标”出台的窗口期,被行业后来者快速赶超。
据招股书,2022年,绿源集团电动两轮车的收入为47.8亿元,市场份额为4.2%,行业排名第五。同期,行业前三强雅迪、爱玛、台铃的营收分别为311亿元、208亿元和170亿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6.9%、18.0%、14.7%,已将绿源远远甩在了身后。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倪捷也不免感叹,绿源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重度依赖经销商
电动两轮车是什么?不就是一辆自行车+一块电池吗?
曾经,中国的电动两轮车行业,可谓群魔乱舞。顶峰时期,全国约有2000个厂商参与其中,低质、低价成为竞争主流。
随着2019年新国标的实施,不符合新技术要求的中小厂商加速出清。当前,国内的行业玩家只剩100家左右,且前九大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已达80.8%。行业竞争激烈,且高度集中。
绿源的产品销售,重度依赖线下经销商,公司9成左右的收入,都是由经销商贡献。
截至今年4月,公司在中国内地共有1314家经销商,开设了1.14万家零售门店。
为了让经销商的门店与品牌深度绑定,绿源也是肯下血本。经销商的门店装修,均由公司出钱出力。作为交换,经销商需要在几年内专卖绿源的产品,并达到最低销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