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汽车 >

聊聊车评人被充值这事儿

2022-09-29 00:33

“这个车评人提了XX车型的优点,所以他被充值了。

“那个车评人提了XX车型的缺点,所以他是车黑。

“这个车评人被充值了,因为他在吹XX车型。

“那个车评人没被充值,急了,为了找厂家要狗粮,所以在黑XX车型。

“这个车评人被包养了!

“那个车评人是水军头子!

“这个车评人观点不犀利,打太极,被充值了!

“那个车评人观点太犀利,抓住一个地方猛批,被竞争对手充值了!

最后,“X哥X老板是为数不多的“良心车评人”,自费买车,号称从不接受充值,观点客观中立,为用户发声,我都听他的!

是不是很熟悉?自己有没有说过这种话?那你们猜对了吗?作为一个汽车媒体的圈内人,我可以告诉你们——基本都猜错了。隔行如隔山,不了解汽车媒体行业,光靠猜,是肯定猜不出一个内容充值与否的。

但本篇文章,我不会教大家如何辨别一个视频是否被充值,因为就算你猜对了,也无法真正意义上获得客观正确的结论,因为判断车评人是否被充值这件事,从底层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汽车媒体的盈利模式

如果你是一个外国自媒体,你可以在油管上创建自己的频道,上传自己的视频,当你的粉丝和播放时长达到目标后,就可以获得广告分成,而且这个比例还不低,比如短视频作者可以获得45%的广告分成。所以如果你的粉丝和视频播放量足够多,那么你就能通过广告分成盈利,如果你还想再进一步,你可以卖你自己的T恤、帽子等周边产品,这就是油管的基本盈利模式。

而到了国内,这个模式基本是无法运转的。国内内容平台的广告分成非常低,比如某平台的文章,1万浏览量差不多能获得3块钱的收益,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个月的浏览量是1000万,那么你能得到3000元分成,和保安的工资差不多。如果你写文章篇篇10万+,那么一个月你要写100篇文章才能达到1000万阅读量,平均一天要写3篇,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样,你也不能通过卖定制衣服来实现温饱,除了少数有粘性的领域,大多数领域都不具备粉丝经济属性,比如你一个历史博主,总不能让粉丝都来买你的历史书吧。汽车领域也是这样,你有100万粉丝,有多少粉丝只喜欢你,只买你的东西?喜欢你的粉丝,又有多少有车,能买你的汽车用品?如果你卖机油,那么有车的粉丝里,又有多少人能放弃京东淘宝等大平台,偏要在你这购买来路不明的机油(毕竟你也是从渠道拿货,你自己都不敢保证机油是真的)?如果你卖玻璃水、毛巾、香片这些小玩意,一瓶玻璃水20块,你得卖几瓶才能覆盖你的运营成本?

汽车视频,一个人是很难拍好的,毕竟单一个跑在路上的镜头,就需要司机、摄像和驾驶员三个人才能完成,如果你固定雇佣两个人,那么在北京(受产业影响汽车媒体大多数都集中在北上广),一个月你就要支出接近2万元的工资,20块钱一瓶玻璃水,你要卖多少瓶才能回本?

至于付费观看,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肯定是不会给我打赏的,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给任何一篇文章付费,国内用户的习惯,决定了这条路是最行不通的,那些嚷嚷着车评人被充值的,99.999%的人看视频压根就没花一分钱。

所以,在广告分成、粉丝经济、知识付费三条路都被堵死的情况下,接受车企充值变成了唯一的变现手段。而且和前三种盈利模式相比,车企有钱到离谱,一家车企一年的营销费用几十上百亿,充一篇视频就能让车评人赚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和卖玻璃水的收入相比简直就是华尔街和非洲贫民窟的收入差距,在几乎唯一盈利的方法和这么大的诱惑面前,除了佛祖谁也抵挡不住诱惑。

所以,国内自媒体,尤其是汽车自媒体的盈利模式,99%只能是这样,越是大制作充得就越狠,因为不充,这个循环就转不起来。而且试驾车一般都是借厂家的(大几十万的车,你们不会真以为都是自费买车来测吧),毕竟拿人嘴短,如果批得太狠,以后也不会有厂家借给你了。所以结果就是几乎不存在不充值的车评人,也不要试图寻找和相信你所谓的不充值车评人,因为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不充值的观点就一定客观?

当然了,说到这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不信,说自己相信的车评人就是没有被充值,就是客观公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因为他是X二代,因为他有其它主业,因为他人品端正等等等等。行,暂且算你对,这些车评人确实没被充值,都在做慈善。但不充值,就能代表车评人的言论是客观、公正、正确的吗?

假设我是一个日系粉车评人,买BRZ开GK5,喜欢JDM,那么当粉丝向我咨询购车建议时,我向粉丝推荐德系车的概率会有多少?哪怕这个粉丝更注重动力表现、驾驶质感以及隔音能力,我也大概率会向他安利日系车,因为在我眼里,德系车就是营销洗脑、性价比低、爱面子的代表。一个老板需要买一辆大奔撑场面谈生意,结果我非要推荐什么雷克萨斯LS,这不纯纯有病嘛。

除此之外,车评人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个行业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只要你会写几句话,哪怕你小学毕业都能入行。车评人的学历、专业、文笔、三观以及总结归纳能力都有很大差别,有的车评人理工科毕业,会从技术角度分析问题,有些文科毕业会从文化和品牌角度聊车,一千个车评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后,车评人们的用车环境也和普通人大不相同,他们往往有很多试驾车,周一到周五开试驾车上下班,周六日开个BRZ跑跑山,而你周一到周五早晚高峰通勤,周六日还要和家人待在一起,你问他买什么车好,他让你买手动挡BRZ勇敢追梦,你会不会打他?

归根结底,车评人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偏好和不足,无法顾及大多数人的用车环境和购车需求,哪怕不充值,也无法保证观点客观公正。况且很多人的提问仅仅只有两句话,“XX你好我预算XX万,买一台什么车好?”靠分析这两句话给你推荐一个适合你的车型,福尔摩斯也做不到。

不要花自己的钱,买别人喜欢的车

汽车不是手机,不是衣服,是动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商品,一方面汽车是大件,另一方面它又不像房子一样,需要特别谨慎的去选择,而是具有一定的娱乐属性,说人话就是需要理性,但又不需要完全理性,可以是“有钱难买我开心”。

从理性角度上来讲,这么贵的价格,不应该让别人帮你选择,万一选错了就是巨亏。而从娱乐角度来讲,自己的心情就更不需要让别人决定了。于情于理,你都不应该让别人帮你选车,对自己负责,就自己做功课,根据自己的用车环境和需求选车,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看车评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车评人也是人,有的车评人学历比你都低,大家都是普通人,只不过工作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要从车评人那里学些什么呢?

第一:车评人有或多或少的汽车知识,可以讲给不懂车的人听。

第二:车评人试驾过的车很多,可以横向对比,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只开过几辆车,但车评人一年就要开几十辆,见得多了,就可以做横向对比。

第三:车评人有试驾车资源,就像游戏主播一样,可以直播玩游戏(拍车),你可以在不买游戏(不去4S店看实车)的情况下看主播玩,从而初步判断这个游戏自己喜不喜欢,准不准备买(不喜欢可以直接PASS节省精力)。

第四:车评人总结归纳的能力强一些,可以讲重点,很多人车型参数看了半天,去4S店试了半天,不知道该看哪里,该体验哪里,车评人可以让你知道该看哪里。

所以对于车评人发的视频,你只需要看这四方面就行。

一:有没有科普一些通用的汽车知识,这方面一般是无法充值的。

二:两款车的横向对比,不是让你看双车测评的结论(这一块是充值重灾区),而是在一个视频里看两台车的直观对比,比如外观内饰、动力参数、大小、粗略的驾乘体验等等,这样更加方便肉眼目测。

三:车型云体验,这车长啥样,实际空间表现如何,加速成绩是多少,你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视频来获取。

四:车评人在视频里一般会讲哪些点,特殊车型有哪些需要单独注意的事项(比如大众一些车型的颗粒捕捉器问题),看完视频,等去了4S店你就知道该看哪了。

总的来说,不要听车评人的结论,而是要看他评车的流程,然后自己按这个流程走一遍,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正确的姿势。就像买二手车一样,不要听车贩子跟你说了什么,而是反向推导,看车贩子怎么收车,他收车的流程,加上自己做的功课,再自己走一遍流程,不能说稳吧(毕竟功课不可能完全做足),但最起码方向是对的。

最后

国内汽车媒体的盈利模式,车评人的专业性和个人偏好,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用车环境和购车需求,导致几乎不可能存在完全客观正确的结论。而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买车这种大件,还是要自己多做功课才行,不要轻易的相信一个陌生人。同样的,车评人因为就是干这行的,也确实有一些东西值得学习,该学的学,该无视的无视,这就行了。

至于那些动不动就大喊充值,动不动就站队互喷的人,大可不必,因为这么做真的很蠢。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