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乱世,同时也有过很多盛世,比如汉朝时期的“文景之治”,而后还催生出汉武盛世;再比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加上由此催生出的开元盛世。一般来说,古代王朝的盛世都是连续出现的,前面的帝王打下盛世的基础,国家都会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由此催生出更大的一个盛世。然而,明朝初年连续出现了三个治世,可为何没能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大盛世时代,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强大的王朝也暗藏着统治危机,下面来看一下明朝的“仁宣之治”存在哪些局限性。
朱元璋建立起大明王朝后,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这也源于朱元璋的出身;另一方面,朱元璋对整顿吏治格外重视,他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所以制定了很多惩戒贪官的刑法。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封建王朝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直接创造出了洪武之治。其后明成祖朱棣也有雄才大略,即便他发动靖难之役,让大明王朝产生极大的动荡,但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国家进一步富强,疆域也更加辽阔,史学家称其为“永乐盛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当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建立起来,如果在短时间内就创造出治世,并坚持发展方向不动摇,便有可能更进一步创造出比治世还要高的盛世。汉朝先有文景之治,而后才有汉武盛世。唐朝先有贞观之治,而后才有开元盛世,这也体现出一个规律。盛世并非是一个王朝就能够带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然而,从表面上来看,明朝初年便有洪武之治,而后有永乐盛世,似乎是汉唐雄风再现,但永乐盛世并未包含在中国古代三大盛世之中,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永乐盛世只不过是一个治世。
“盛世”下暗藏的危机
朱棣在位期间,明朝的确呈现出繁荣富庶的景象,国家的农业生产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朝廷每年征收的税粮甚至超过3100万石,比朱元璋时期还要超出300万石。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依靠强大的国力,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兴办了很多大工程,比如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营建长陵、编纂《永乐大典》等。当时仅修建北京城就征调了数十万能工巧匠和民工。
除此之外,永乐皇帝朱棣多年来征战四方,兴兵收复安南,五次出兵漠北,亲征蒙古,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明朝的各大工程加上常年的战争,所耗费的资金数额也是巨大的。郑和下西洋也是在永乐年间进行的,这加强了中外交流,但其损耗也是非常多。不可否认,永乐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有着不朽的功绩,但其隐患也是非常多。上面所提到的工程无不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的记载,明朝当时的消耗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倍。
为弥补财政上的亏空,朝廷开始大量无偿征用劳动力和物资,同时还加重了赋税。《明宣宗实录》中有记载:“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直到永乐末年,这个局势已经发展到非常严峻的程度,“盛世”的样子完全没有了,反而出现“人民流离、饿殍盈路”的景象。而后导致民变四起,山东地区的唐赛儿起义影响格外深远。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王朝,竟然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起义,一向尊师重道的山东子弟也揭竿而起,可想其隐患有多深。
明仁宗、明宣宗的政策调整
公元1424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驾崩,享年65岁。临终前,朱棣下遗诏将帝位传给太子朱高炽,即明仁宗。仁宗皇帝深感内外形势的严峻,于是即位后就开始推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只可惜,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因病去世,不久后,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明宣宗在位初期,延续了明仁宗的改革,并加大力度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从而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恢复社会的稳定。
仁宗即位时,直接采纳夏元吉等人的建议,立马停止下西洋的活动,并且减少对外用兵的次数。根据《仁宗实录》的记载:“每有边将晋见,明仁宗都告诫他们,民力罢矣,慎毋贪功生事,夷虏至塞下,甚则抚之,逆则御之,驱之而已,毋为首祸,违命获功,吾所不赏。”由此可见,明仁宗在位后立马调整了国家政策,尤其是在用兵打仗方面,他基本提倡休养生息,避免战争再起。明宣宗也认为中国疲惫,远征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是后来安南国王篡位自立,有人建议派兵讨伐,明宣宗也不允许,而是通过政治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
明仁宗和明宣宗都非常注重控制国家财政支出,仁宗刚即位便下诏“罢所市物”,要求地方上供的物品尽量简单节省点。仁宗在驾崩前留下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仁宗的献陵只不过用3个月时间便修建完成,规模相较于长陵要小很多。明宣宗也继承了父亲节俭的传统,当时锦衣卫想要前往南方采办珍珠,宣宗得知大怒,立马下令否决了锦衣卫的提议。仁、宣两位皇帝都很重视民生疾苦,他们通过政策的调整,革除了前期遗留下的弊政,并且在各方面都有新的建树,国家的经济也得以恢复。
清代史学家谷应泰曾评价:“明有仁宣,犹如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统治隐患
对于仁宣两位皇帝的功绩,历史已有定论,他们的政绩自然是不可否认的,但问题也仍然存在。仁宣两位皇帝最可惜的就是都短命,历史上的“仁宣之治”持续时间很短,前后只不过11年而已,比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要短很多。即便他们在位期间积极调整政策,使得国家有所进一步发展,但基础并未完全牢固,所以仁宣之治后并未出现像汉武盛世和开元盛世那样更加强大的时代。反而愚昧的明英宗还葬送了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国家,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明朝元气大损,离盛世更遥遥无期。
仁宣之治的确创造了繁荣,同时也留下很多遗憾。两代皇帝短命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仁宗时期采取的各项调整措施,基本上都是根据当时国情而定,后来统治者完全照搬,不利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层面,仁宗和宣宗并未重视宦官干政的问题,导致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仁宣时期的措施基本上缓解了很多矛盾,但并未在根本上解决,所以接连的治世也未酝酿出一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