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以家庭为单位?
如上所述,由于Hp口-口传播等途径,家庭内传播成为Hp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这是推荐以家庭为单位对Hp感染进行防控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已知的所有Hp感染者均会出现组织学上的胃炎,不同患者感染Hp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Hp感染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在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但有少数Hp感染者经多年缓慢发展后,出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并导致胃癌发生。
这部分Hp感染者,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生感染,成了家中“静悄悄”的传染源,使得其他家庭成员感染Hp的风险大增。由于被Hp感染的患者不经治疗很难自愈,导致其他家庭成员感染Hp的风险持续存在。
同时,家庭内传播还是儿童感染Hp的主要途径,主要由父母尤其是母亲传播。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大多数Hp的感染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也会发生在成年后,但相对较少。
因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范,让家长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能更好地降低儿童作为Hp感染高发人群的感染率,进而降低总人群的发病率。
查出感染,怎么治疗?
一、家庭中的成年Hp感染者均应考虑根除治疗,首次治疗即根除的理念适用于家庭成员的治疗
国内外许多指南和共识意见均指出,根除Hp能降低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胃癌的发生风险。家庭的聚集感染可部分解释,被感染家庭中1名或多名成员,在不同时期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或胃癌的现象,表明Hp感染在疾病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除非有抗衡因素,建议对家庭中所有的成年Hp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
二、家庭成员共同治疗,能减少Hp根除后的再感染
“家庭里某个人根除Hp,其他人不根除,这个人不久可能又会复发阳性。”曾志荣教授指出。
中国一项对Hp感染患者进行单独治疗与家庭成员共同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独治疗组的患者,24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为19.7%,家庭成员共同治疗组的患者,24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仅为7.4%。Hp再感染率在根除Hp12个月后开始升高,而家庭成员共同治疗组,12-24个月后的再感染风险低于单独治疗的患者。
三、中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出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家庭成员Hp的根除
推荐含铋剂的四联方案(PPI+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根除Hp的经验性治疗方案(7种方案如下表),疗程为10或14天,这些方案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家庭成员可选用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率低的四联方案。
中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四联根除方案
家庭积极筛查,提高防范意识
“不是所有家庭都去做筛查。家庭成员有胃肠疾病或胃肠不舒服,建议检查幽门螺杆菌,目前体检也有不少在做。”曾教授说,“检查的方法很简单,做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即可,方便有效。”
“14岁以下的小孩,没有特殊情况,不建议做筛查,不建议根除,除非特殊情况,如消化性溃疡。”曾教授又说,“小孩用药的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差,治疗的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较成人更重,药物的可获得性、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也需要考虑。”
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常见的感染途径就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共用餐具、共用食物”中来。因此,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提倡分餐制,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能有效防止Hp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降低Hp感染和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大多数家庭深受自古以来用餐习惯的影响,能做到“讲卫生、勤消毒”,唯独对“分餐制”难以接受。
如今,人们已经从“谈幽色变”的时代走出,对幽门螺杆菌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然高居不下,许多地区的人群感染率超过50%。据国际消化道早癌防治联盟2020年的调查数据,中国大众对幽门螺杆菌危害性的认知度有待提高——许多人仍不知道幽门螺杆菌到底“厉害”在哪里?
25%-30%的Hp感染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Hp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密切相关,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其中,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Hp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之间的关系。
“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位于世界前列,Hp是胃癌的主要病因,胃癌的防控里,Hp感染属于一级预防,也就是说,在可控的因素里面,Hp是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曾教授指出。
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还能降低其他胃肠道疾病和相关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生;而家庭作为一个密切接触的群体,与Hp的高感染率,或有分不开的关系,要预防Hp的感染,以家庭为单位实施防控,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么一想,为了健康,“分餐制”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