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预售开始,打响了双十一的第一枪;10月20日,拼多多、抖音迅速跟上;10月23日的京东、10月24日的天猫预售......促销细节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同时喊出“最低价”的口号。
回望首届双十一,2009年11月11日,凭借20余个品牌、5000万成交额,通过五折清仓的手段,“双十一”开始了它的造富神话。
随后,2010年,交易额达到了第一年的17倍;2017年,11秒破亿,9小时破千亿元......当数字庞大到失去感知,人们逐渐用时、分、秒代替天、年,去计算双十一的交易额增速。
截止去年,仅天猫双十一就已经有了超过 29 万个品牌,商家也早已不再只卖清仓,而是把这个大促当作跟用户推介全部商品的最好时机。
然而,随着品牌数量逐渐庞大,让每个赛道都迅速“卷”了起来。
过去的双十一,消费者需要“抢购”商品,而如今,变成了平台与商家“抢夺”用户。话语权从商家、平台到了消费者手上,于是,“最低价”就成了那把最有效的杀手锏。
据商业数据派观察各个平台的具体规则时发现,今年的低价,主要有绝对值、相对值两个纬度,一是在全年时间段内的“最低价时刻”,二是相较其他平台、店铺的最低价。
但与早期的价格战不同,今年的低价不等于恶性竞争,平台、品牌不想被困在低价里,除了降低成本,更需要“挤掉供应链的水分”,“在产品上做足创新”。
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就在双十一发布会上提到,随着消费更加理性,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