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穿越五百年,中轴线旁这颗明珠屹立如初

2021-12-22 20:40

  穿越五百年

  中轴线旁这颗明珠屹立如初

  北京德胜门箭楼是明清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德胜门瓮城的箭楼,也是明清北京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今北护城河南岸,中轴线北端,钟鼓楼的西北方。

  德胜门及其箭楼的产生与建设不仅完善了京城建筑格局,还连接了元明朝代更迭、朱元璋北伐中原、徐达攻克元大都、华云龙经理故元都、永乐迁都等诸多历史。

  何谓箭楼?

  箭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军事防御建筑,它与城垣、城门、城楼、瓮城、闸楼、护城河等共同构成城市防御体系。箭楼与瓮城、护城河组成第一道防御线,因此它在整个城市防御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箭楼的主体部分设有箭窗,用于瞭望敌情、发射军器。

  德胜门名字的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徐达率军攻克元大都。元顺帝由健德门北逃。按照朱元璋的军事决策,攻占元大都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以稳固战果。

  元顺帝虽北逃,元的残余军事力量依然强大,伺机夺回大都。因此,对明而言,首要任务是加强北平的防守,以抵御元残余势力的反攻,一项重要的防守措施就是增筑北城垣(这道北城垣就是与德胜门箭楼瓮城相连的城垣)。《明实录北京史料》有这样的记录,八月九日,“大将军徐达命指挥华云龙经理故元都。新筑城垣,北取经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又于八月十一日,“督工修故元都西北城垣”。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军事形势及战备需要,时间紧,任务重,北城垣的修筑极为紧迫。这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印证。 于书香的《说说西直门和北城墙的变迁》中记录了考古发掘的相关情况,摘录如下:

  据1964-197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处共同勘察城垣时……在出土的遗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瓷器,其中有珍贵的青花瓷器,有景德镇的影青瓷器、霍州窑的白瓷器和器形厚重的钧窑瓷器;从发掘的情况看,住宅的主人是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离走的,以致有很多贵重物品,如螺钿漆器、水晶石、紫端砚等都没能来得及拿走,还有200余颗红白玛瑙围棋子散落在正房的方砖地上。

  《明实录北京史料》载,九月,“大将军徐达改元都安贞门为安定门,建(健)德门为德胜门”。攻克元大都并不是朱元璋的最终目的,而是他北伐中原、实现“大一统”的重要一步。以北平作为军事基地,“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取名“德胜”也显示了明对战争胜利的迫切愿望,希望“得胜”,同时“德胜”还表达了“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德胜门与京杭大运河

  新增筑北城垣的护城河(今北护城河)是元代漕运的重要一段,原是金漕渠。元初加以疏浚用于漕运,后成为元大都漕运北线(坝河—北护城河—积水潭)的重要水道。

  据蔡蕃《元代的坝河——大都运河研究》一文记载,元中统初年,郭守敬提出“开玉泉水以通漕运”,由时任河道官的宁玉主持完成,坝河漕运线初步形成。至元十六年(1279年)后,此线开始承担大规模漕运任务。南线通惠河开通后,此线仍然使用,直到元末。

  元初时,大都漕运由坝河水道承担,终点至积水潭码头。由于城市发展,坝河漕运远远满足不了大都城的需求,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开通通惠河,使南、北两线共同承担大都漕运。漕运不仅运输粮食,还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各种物资、商品,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积水潭码头、钟鼓楼一带形成了繁华的货运、商业中心,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游览胜地。赵孟頫曾有诗:“白水青山引兴多,红裙翠柳奈愁何!只从暮醉兼朝醉,聊复长歌更短歌。轻燕受风迎落絮,游鱼吹浪动新荷。余杭溪上扁舟好,何日归休理钓蓑?”

  有人说,大运河北京段是北京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开创精神的实物例证,体现着北京城市的活力和灵气。德胜门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保家卫国,虽仅存箭楼,但依然雄伟壮丽。

  修建箭楼防御北方强敌

  北京德胜门箭楼修建于明正统时期。它直到正统时期才得以修建的原因与明朝边防形势、永乐迁都北京、仁宗欲还都南京、宣宗开平卫迁至独石有关。

  明代一直受到来自北方强大军事力量的威胁。因此,守住北部军事要地是明朝生死存亡的关键。经徐达、华云龙、孙兴祖等诸多军事将领及燕王朱棣的持续经营,北京地区到永乐时期已成为北部军事要地之首,是北方乃至整个明朝的军事中心。至此,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合一已成必然之势。

  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军事、行政方面,“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令中央行政机构官员掌管北京行部,“以户部尚书掌北平布政司事郭资、刑部尚书掌保定府事雒佥,俱为北京行部尚书”。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二次北巡由北京返回南京后,“迁都意决”。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下诏:“自明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设六部,去行在之称。”即将北京作为国都,南京作为留都。

  正式迁都不久,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火灾被毁。这件事对朱棣的触动很大,“朕心惶恐,莫知所措”。于是,令群臣直言。“时言者多以建都北京不便,致召天灾”。翰林院侍讲邹缉更是直陈:“陛下肇建北京,工作之大,调度以百万计。农民终岁供役,不暇力作,犹且征求无艺,至伐桑枣以供薪,剥桑皮以为楮。”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上欲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五月,仁宗驾崩,遗诏中仍有复都南京之意:“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

  宣宗即位后,倾向定都北京,无意还都南京,但不能明确违背仁宗遗诏。宣德三年(1428年),“罢北京行后军都督府及行部……然诸司尚沿行在称也”。此外,从边防军事形势方面看,开平屡屡被犯,宣德五年(1430年),独石筑城(今河北省赤城县北独石口),使开平卫迁至独石。“自此蹙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而边地益虚矣。”这使得北京的军事地位更加突出,定都北京已无法改变。北京实际意义上已是明朝都城,这也是北京城防体系得以完善、德胜门箭楼得以修建的先决条件。

  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朝廷下令在北京修九门,筑瓮城,建楼铺。“初,京城因元旧,永乐中虽略加改葺,然月城、楼舖(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正统二年(1437年)四月,“命少保兼工部尚书吴中、右侍郎邵旻祭德胜、安定二门之神,以修城也。”九月,“遣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祭司工之神,以营建京城楼堞也。”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碑(疑碑为牌之误)楼……”月城楼是箭楼的别称,北京德胜门箭楼就此建成。

  582年过去,历经风雨战火,德胜门箭楼幸存至今。它静静屹立,如同中轴线旁的一颗明珠,伴随着晨钟暮鼓,与相隔不远的钟鼓楼交相辉映。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