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于饮食西化,由于大量摄取各种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因此,罹患胆结石的患者明显增加,其实,饮食习惯与胆结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有人说:“胆结石是胆固醇太高惹的祸!”于是坊间也有许多教大家吃一些清肝利胆的食物,包括常听到的空心菜、黄瓜、绿豆等,甚至推荐喝消脂茶。
到底中医怎么看胆结石的成因,和胆固醇太高真的息息相关吗?以及有什么妙方去除胆结石?来听听中医师怎么说。
“肝胆相照”:肝与胆关系密切 胆固醇在胆汁中浓度增加,容易形成胆结石
在破解以上问题之前,中医师先就中医理论分享胆结石怎么来的?
常常有人说:“肝胆相照”,可见肝与胆的关系密切,肝脏分泌胆汁,经胆管送到胆囊储存,再送到十二脂肠帮助消化吸收,在中医这归属于肝与脾这两个脏腑。
当进食含有油脂的食物时,胆汁由胆囊经总胆管排至十二指肠内,帮助脂肪的消化,但是很多常常因为肥胖,常吃高油、高热量食物,造成胆固醇在胆汁中浓度增加,囤积过多胆固醇,就容易形成胆结石。
这种体质在中医属于痰湿体质,要改善这类型的胆结石,饮食上少吃甜点、加工食品及各种油炸食品,避免暴饮暴食、食速过快;
此外,建议平日可多喝一些普洱茶消食养胃、去油腻,同时解油腻之余,还能润肠通便,有一句话“动能生阳”,所以平时要让自己动起来,每周运动2 ∼ 3次,阳气充足了,湿气就难以在体内积存。
中医:改善痰湿体质引起的胆结石,吃绿豆、空心菜、苋菜、黄瓜清肝利胆
中医师表示,另外,要改善痰湿体质引起的胆结石,在饮食方式,通常建议选用清热祛湿、健脾和胃、清肝利胆,偏向甘寒、甘平的食物,例如:绿豆、赤小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莲藕等。
胆结石也好发于40、50岁以上的中高龄者,随着器官老化、代谢变慢,胆汁浓度变高,也容易发生胆结石,常见于脾气虚损的状态,这时就建议要以补气的食疗作为调养,以改善动能。
最常食用的就是黄耆,中医说:“脾胃为生化之源”,黄耆能补“脾气”,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巩固好,才能充分分解消化食物。并且也建议同时搭配荷叶,更有消积降脂的效果。以下推荐一味“黄耆荷叶消积茶”,提供大家参考:
【黄耆荷叶消积茶】
材料: 黄耆3钱、荷叶3钱。
做法: 黄耆荷叶洗净,水滚后,把黄耆荷叶放入大火煮滚后,去渣放凉,即可饮用。
功效: 黄耆补虚,益气,止汗。尤其适合气不足,气短乏力,表虚易患感冒的人。荷叶是减肥瘦身、调节血脂圣品,还能辅助降血压、消退水肿。
胆结石症状因人而异 有人腹部剧痛,甚至会延伸到右上臂和右上肩
中医师表示,胆结石症状每个人不同,有的人完全没感觉,健检才发现有胆结石;也有的人会闷痛,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好。若是结石刮伤胆囊,或掉到胆管内造成发炎,会引发右上腹部剧痛,感觉右上腹部揪在一起,引发噁心呕吐,甚至痛觉会延伸到右上臂和右上肩。
这种病人经过医师触诊、用手压右上腹部时,会痛不欲生,因为胆囊发炎胀大,一吸气腹部胀大,用手压迫就会直接接触到胆囊,产生剧痛。
此外,由于发炎反应,有的病人会发烧或畏寒,甚至会出现黄疸,巩膜(眼白)变黄。一旦总胆管被结石完全阻塞时,小便颜色会呈茶褐色,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需要紧急送急诊,以西医处置方式先将症状改善。
胆细砂造成下腹闷胀“胆胀病” 中医疏肝理气+利胆排石+健脾补气
而胆细砂造成的下腹闷胀,中医称之为胆胀病,多因肝失疏泄,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湿热内蕴,反复发作而致正气渐虚,湿热瘀结,久酿成石。结石成后,胆腑通降受阻,常常由于进食油腻,或情志不舒,诱发肝胆湿热熏蒸,而使本病急性发作。
本病反复发作,既有肝胆湿热瘀结之实的一面,又有脾胃气虚之虚的一面。所以,治疗上常使用柴胡、赤芍疏肝理气;郁金、金钱草、鸡内金利胆排石,加上北耆、党参、白朮健脾补气;丹参、三七、鸡血藤祛瘀止痛改善症状,消除胆砂。
坊间排石餐:黑木耳汁、核桃、苹果汁 中医:饮食失衡反而加重胆结石生成机会
前阵子坊间很流行的排石餐:黑木耳汁、核桃、苹果汁等,中医师表示,饮用反而会让饮食失衡,胆结石是代谢失调的结果,失衡的饮食反而会加重胆结石生成的机会,若不去处理病因,那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也是为什么在切除胆囊后,有些病例还是会出现肝内总胆管结石,建议还是要从根本改善产生结石的体质。
此外,预防胆结石发作,或当胆结石阻塞疼痛发作时,也可以适度按压“胆囊穴”:
【胆囊穴】
位置: 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三个手指宽处。胆囊穴是胆结石胆囊痛的特效穴,临床上对于刺激胆囊括约肌收缩,分泌胆汁有效,平常可以多按摩该穴,促进胆汁排出,保持胆汁的新鲜度。当胆结石阻塞疼痛发作时,按摩该穴也可以缓解括约肌,解除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