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健康 >

闲 话“打 盹”

2020-06-15 16:18

夏日午后,打盹是常有的事儿。找一种舒适的方式,伴着轻轻的凉风,睡意悄至,眼皮愈沉,悠然间,人们就进入了“梦逐游丝自在飞”的美好境界。

闲 话“打 盹”

​对于一早就开始忙碌的人们来说,午后打个盹,或者叫小睡、眯一会儿,不但可以拂去了身心疲惫,醒后的思绪和心情也都清净了许多。关于它的好处,古老中医里有“子午觉”养生之说,即在每天的子时、午时按时入睡,“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其理论依据来自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人们在阳气最盛的时候休息,有利于人体经气"合阳",也是给身体一个消除疲劳、养心养目、收神守心的机会。清代曹庭栋撰的《老老恒言》中有,“稍寝以养阳”的说法。

闲 话“打 盹”

在古代,古人对睡很有研究,并对每一种深、浅度或姿势的睡眠都做了明确“规定”,即坐着打瞌睡,叫作“睡”;闭目养神未睡着,叫作“眠”;趴在茶几、案头上睡觉,叫作“卧”;仰在炕上睡,叫作“寝”;躺着睡且睡着了,叫作“寐”;刚刚睡醒,睡眼惺忪,叫作“觉”或“寤”。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释:“睡,坐寐也。”由此可以,其中的“睡”,也就是俗称的“打盹”了。

在《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

闲 话“打 盹”

明代 仇英《梧竹书堂图》

到了宋代,打盹显现出恣意、闲适之态。如宋朝有一位叫蔡确的官员,被贬安州时,途经一山水间。正午之时,他决定看看书休息一下,待翻开书本后又感觉有些困倦,渐渐的,便随手把书丢在一旁,进入了梦乡。这在他的《夏日登车盖亭》中有“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同样的,还有陆游的“帐底香云凝未散,手中书卷堕无声”。一觉清眠,万事皆休;我且睡去,任手中书卷无声掉落;睡意正酣,切莫唤我,以免惊了我的美梦。

闲 话“打 盹”

南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当然,古人也讲究“享午睡之趣”。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夏意》中有,“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断续续的啼唱,悠扬悦耳,一派生机盎然,心情也格外舒畅。

另外,关于午睡还有一个“东床快婿”的典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郗太傅(郗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其中的“一郎”指的是谁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漠然懵懂。对于他的恣意午睡,在郗鉴看来,此人胸怀坦荡,毫不做作,将来必是人上之人。

后来,王羲之娶了郗鉴的女儿后夫妻恩爱,一辈子没有再娶其他妻妾。两人共生了七个儿子、一个女儿,恩爱一生。此后,大家就将女婿称为了“东床快婿”。

闲 话“打 盹”

如今炎热夏季已到,过高的温度使人们容易倦怠疲乏、精神不振,所以适时地打个盹,虽然方式没有了古人的潇洒,睡姿千姿百态,但它的好处,依旧有白居易在《闲眠》中所说,“暧昧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打个小盹,别有风味。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