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在传承端午文化的同时,做好卫生防疫成为人们心中紧绷的一根线。实际上,端午节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节日。人们为免灾去病,很多端午习俗都与防疫有密切关系,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也对当下的疫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
为何端午节会有除瘟、驱邪的习俗?这是由于端午节气的特殊性所致。在古代,“五”通“午”,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五月五日便是恶月恶日,据《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时,因此“端五”也被称为“端阳”。仲夏季节,气候潮润暖热,容易致使毒虫出没、瘟疫流行,在人类社会早期,这些都极容易夺去人们的生命,人们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畏惧和禁忌思想。由此,古人便在端午采集艾叶等草药,希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由此可见,自先秦历法时期,端午日就已经具有了独特的节日属性,出现了以除瘟、驱邪、求吉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习俗,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在端午日,遍地皆药草,所采之药种类很多,其中草药常见的有艾草、菖蒲、楝叶、菰叶等。古人在端午日浴兰汤,所以端午节古时又叫“浴兰节”,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除此以外还有饮雄黄酒、菖蒲酒、艾酒,在端午节插艾叶、挂雄黄袋、焚避瘟丹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瘟病。”书中所记载的端午民俗活动,都脱离不了最初的辟邪禳灾的原始意义,即使后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也只是人们出于对爱国者的怀念,将意义附会到了已经存在的节日习俗上,让端午节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记载“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除了采药以外,还有晒药、制药等相关的习俗,所以人们在端午广泛使用菖蒲、雄黄、朱砂等中草药,在端午节这天特制药酒、药包和香囊,通过饮用、涂抹或者佩戴的方式,达到“禳辟邪毒”的目的。疫情期间,中药香囊就被广东、湖北、山东等地区视为预防物资。不仅一些医护人员佩戴了中药香包,各地民众也都被派发使用。
除此以外,与端午“阴阳五行”体思想相关的是穿五毒衣、系五色丝、戴五色花纸等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除了挂在手臂上,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有些地方还有吃“五毒饼”、五毒符、贴张天师像、钟馗像的习俗,“五毒饼”是以五种毒虫为饰的饼,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饼上、内有五种不同颜色的饼。吃五毒饼位理学三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能防止小人捣鬼。
这些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流传着驱病辟邪的智慧,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通过这些习俗,在心理达到驱散邪气的愿望,从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