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小吃依循本地风土风味,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等丰富类别,滋味或鲜、或甜、或丰厚,拼凑出闽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习惯。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总能与各式沙茶面店不期而遇。沙茶非茶,原本应读作「沙嗲」,而「爹」与厦门方言的「茶」谐音,再加上厦门人喜饮茶,便顺口叫做「沙茶」。
沙茶面的汤底少不了沙茶酱,沙茶酱则少不了花生酱,那是香味的主要由来,得选上好的花生用油炸过,再磨至极细腻使用;干辣椒、蒜头、葱头等则负责辣味,还可以加上虾皮提鲜,在煮沙茶汤的时候,除了使用沙茶酱,还会在汤中加入少许的炼乳以增加甜味,以及淡淡的奶香味。因此,厦门的沙茶味道与东南亚的不同,不讲究辣,而是重在微甜微辣、咸味适中。
沙茶面的面须是碱水面,即厦门水面,嫩黄而又不失弹性,煮熟放久也不会坨,更不会粘在一起。在汤里烫熟加料淋上沙茶汤一气呵成,最后来一勺蒜蓉提香,一碗诱人的沙茶面就做好了。
沙茶面里的配料,从豆干、米血、鸭血到瘦肉、猪肝、猪腰、鸭内脏,再到鱿鱼、鱼丸、大虾……自主选择,丰俭由人,千人千种美味。
漳州的卤面同样久负盛名,用香菇、肉丝、海鲜、蛋花等加上高汤调制而成的汤底,下入当地的碱水面,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卤大肠、卤肉、鸭血、油条、五香条等各种配料,吃前再撒上韭菜、豆芽、胡椒粉、油炸蒜丁。打卡一碗正宗的卤面绝对是懂行吃货来闽南的必修课。
这其中的五香条,并不是熟悉的五香调味料,而是一种用专门的豆皮,包上剁碎的精肉、荸荠、葱等,裹成一条条再放下油锅炸成焦黄的特色小食,味道香、酥、脆、鲜,妙不可言。五香条其实在福建各地都有,但最为出名的,要属厦门和漳州的五香条。逢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自制的五香条,最是家乡的味道。
在闽南人眼中,没有面线糊的地方,也是远方。这其中,糊而不烂的泉州面线糊便是精髓。
清糊是一碗好的面线糊的灵魂,以虾、蚝、蛏等海鲜熬煮,里面凝固着的短细面线,筷子是夹不起来的,只能用勺子,一口下去,满嘴留鲜。
吃面线糊也是自选配料,醋肉、大肠、猪血、鸡腿、卤蛋、海蛎、鱼丸……没经验的就建议来碗标配,醋肉+大肠打底,油脂融入其中,再佐以炸葱花、胡椒粉,看似寡淡无味,一口下去,绝对被征服。
会吃的本地人还会来根油条,在面线糊里泡上一会,外软内酥,完胜豆浆。
而每当到了端午,网上总能拉起一股北方甜粽与南方咸粽的PK,这时的闽南人,淡定地吃着妈妈做的烧肉粽,静观一切。
闽南的烧肉粽,并不是米与肉的简单结合,而是要经过淘米、炒米、配料、洗叶、包粽、绑线、入锅煮制等多道工序。其中,炒米是烧肉粽的基本功。热锅后放入红葱头爆香,随后倒入各种浸泡过的部分海鲜干货,逼出香味后倒入糯米进行炒制,使得糯米更增鲜香,还可以加适量酱油增色。
炒香后的糯米,裹上五花肉、咸蛋黄、小虾米、干贝、海蛎干、香菇、板栗、鹌鹑蛋、芋头、鲍鱼等各式诱人食材,煮熟后一定要趁热吃,蘸上闽南辣酱,每一口都是满足!
闽南的小吃,说不完也吃不完,花生汤、四果汤、粿条汤、小肠汤、鱼丸汤、豆花粉丝、封猪脚、炸醋肉、润饼、石花膏、鱼卷、五花肠……为了吃,只能一去再去。
闽南美食的魅力之大,当然不局限于遍地的特色小吃,还有数不清的虾贝鱼鲜。闽南人烹饪海鲜的方法,犹如海鲜种类一样丰富。
比如土笋冻,土笋非笋,而是一种沙虫,算是闽南美食中为数不多让人第一眼接受不了的。它们形似加粗的蚯蚓,远看呈黑色癞状,细看则泛着滑腻的色泽,洗尽泥沙,处理干净,经过熬煮后的虫体所含的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便成了一道美味。
闽南人几乎男女老少都喜欢土笋冻,不止好吃,也有祛火气、治咳嗽之效。小时候学校门口总有一个土笋冻小推车,放学一定要买上一份,沾上本地甜辣酱和自制黄色芥末酱后,那酸辣又清香软嫩的口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相比于土笋冻,海蛎煎这个初代网红美食,早在偶像剧《转角遇到爱》中就馋了不少人,接受度和普及度也是相当的高。
海蛎煎是蚵仔煎在闽南的称呼。用茼蒿菜、鸡蛋和地瓜粉的做法偏台湾,加大量青蒜和纯正地瓜粉的则偏闽南,蘸上甜辣酱,最是滑嫩无比。
每年冬至后至次年的清明,便是海蛎最肥美的时候。这时候来闽南旅游,吃饭要点上一盘海蛎煎,逛街也要在路边买上一份边走边吃。
在闽南,没有一只海鲜会被辜负。清蒸、盐焗、白灼、酱油水、酱爆……各式海鲜加以不同的做法,可以是餐厅里的招牌菜,也可以是街头的特色小吃。
闽南人的一年四季既有吃不完的海鲜,还有吃不完的水果。
一首《十二月果子歌》便是闽南的水果时令歌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三月梅子酸兰兰,四月枇杷满街黄,五月杨梅红贡贡,六月莲蓬水中央,七月红菱人人爱,八月龙眼送上门,九月香蕉双头翘,十月金橘满山园,十一月柑仔用笼装,十二月红柿甜又软。
红美人香蕉、平和蜜柚、浮宫杨梅、云霄枇杷、程溪菠萝、诏安青梅、永春和长泰芦柑……这些水果中的佼佼者,都来自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