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时代,真的要来了。
12月21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了2020年和“十三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出2021年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会议有一项核心内容,是关于“租赁房”的,其中提到:
1,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2,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公租房保障,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
3,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这3句话,全部“意有所指”。
之所以特别提及“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与近两年一二线城市落户门槛降低,人口大规模涌入有很大关系。
早在2018年,长三角经济区的总人口就达到了2.25亿人,预计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将会有4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
珠三角也是如此,3年前珠三角常住人口规模就达到了6000万以上,GDP总值达到了75710亿元,人均GDP则达到了12.46万元,基本都集中在广佛莞深这几个城市。
人口加速向大城市涌入,而一二线城市核心城区的土地终归是有限的,“人多房少”的格局不会改变,只能从租赁房入手,解决大城市住房的困难。
所以,扩大公租房供给,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培育规模化的租赁企业,是2021年楼市的重点方向。
这绝不是流于空泛的话,更意味着租赁房的地位将会大幅提升。
每年年底,全国住建系统开会部署工作是惯例,在2016年12月26日、2017年12月23日、2018年12月24日、2019年12月23日都曾召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
与以往几年“稳房价”、“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不同的是,今年大篇幅提及了“租赁房”。
扩大公租房供给,就意味着明年土地端会新增大量的租赁用地出让,集体土地入市的步伐会加速。
发展政策性租赁房,引入专业化的租赁管理机构,年轻人可以获得更稳定的“长租期”预期,不必担心被个人房东驱赶漂泊。
培育租赁企业,规范市场,是为了杜绝长租公寓“高收低付”的乱象,让租客“住有所居”。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住建部关于“租房”的表态?
这是有背景的:最近10天内,高层两次谈及“住房问题”,住建部开的这个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落实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部署。
先是在12月11日,高层会议上明确指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随后,在12月18日结束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又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对房地产市场这样的“政策市”来说,运转轨迹的变化,往往是从“蛛丝马迹”开始。
不管是高层连续提及“住房问题”,还是住建部跟进的落地会议,都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风向彻底变了。
过去20年,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同时又捆绑了上下游数十个行业,从原材料到建材,从家具到家电,从工程施工到农民工就业,但一二线房价飞涨,国民财富六成以上都流入楼市,居民杠杆率持续走高,大城市住房日益紧张,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商品房体系之外,创造出一个满足居住属性、满足流动人口教育医疗需求的“租赁房体系”。
从2017年提出“房住不炒”之后,房价管控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数据,从历史高点算起,已经有20个城市房价跌幅超过10%,今年以来,绝大部分城市房价保持平稳,各地祭出的限购、限贷、限售措施,都彰显了高层“不走刺激房地产老路”的决心。
把房价管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到“租赁房”出场的时候了。
如今,我们的流动人口规模达到了2.4亿人,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放宽了落户门槛,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涌入城市,他们能否有个温暖的家,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
让流动人口的子女有学可上,住上租金低廉的房屋,享有和商品房一样的公共服务,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为了房子挣扎的命运,才叫真正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