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开始,打压楼市的政策来得越来越密集,政策越来越严厉,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深圳与上海。
深圳的楼市走势天下皆知,一个个楼市政策似乎都在挠痒痒,房价持续向上不停歇,直到迎来深圳有史以来的最强楼市新政。
这次深圳楼市新政的严厉程度已经追平北京、上海,在出台二手指导价一项上甚至引领了调控的新方向。
二手指导价格的出台假如能够切实、不妥协的执行下去,此次对于深圳楼市绝对是前所未有的重创。
二手指导价格的出台意味着金融系统开始强力挤压楼市,全面减少信贷资金流入楼市,而信贷又是楼市的主要推动力,这一招釜底抽薪的作用力不容小觑。
但还是那句话,此次能否有效地控制住楼市的上行,金融系统的执行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关键。
目前仍需要观望后续执行端的力度。
| PART 2 |
再来看上海,上海一向是中国楼市动态的重要风向标,此前席卷全国的楼市去库存战役便是从“四小龙”及上海拉开的。
楼市轮动从上海沿着长江航道一路逆水而行,全国楼市接力开花。
但此次上行周期,上海楼市却刚启动不久便受到政策调控的重击,这是以往不可能看见的。
这次上涨显然与国家层面对于楼市的态度相悖,不能大涨,不能有过分的楼市泡沫是顶层决策。
此次楼市调控的强度显然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从后续无锡、杭州等多地的政策跟进效率看,调控显然还没有结束。
几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更是表示:
“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
这里需要提重点:泡沫化,金融体系的灰犀牛。
| PART 3 |
楼市泡沫化是肯定存在的,特别是在头部的大城市的某些焦点板块。
在疫情影响下,美元等国际货币超发,通过外贸等通道间接流入国内楼市,在一定程度上对楼市上涨起到不小的推动力。
现在来看,国际货币超发放水依旧没停,国内经济形势相对较好,外贸形势更是大好,加之息差影响,导致国际货币必定流入国内,推动核心资产一定程度泡沫化。
泡沫化的不仅是头部城市的楼市,还有股市。
在全球持续放水的情况下,泡沫越吹越大,但通胀的压力下,美联储加息只是时间问题。
加息周期,资金回流,泡沫破灭,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受伤的永远会是新兴市场国家,美国依旧幻想通过金融手段收割全球。
但显然,今天中国不想让美国继续收割,那么挤压资产泡沫就非常有必要性,防止资产泡沫的破裂。
挤泡沫也就是防止金融系统风险,金融乃万业之母,金融稳定大于一切。
在金融稳定面前,楼市也好,住房需求也好,统统靠边。
一系列的楼市调控的根本目标大概率还是在于稳定金融系统,防止出现金融风险。房住不炒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只是配角。
| PART 4 |
站在今天看,不管是楼市也好,股市也好,稳定大于一切,我们再回望今年两会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2021年GDP的增长目标仅仅定在6%以上,远低于其他国际组织给予中国202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这不就是求稳吗?稳定,高质量的增长将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主旋律,落后产能该淘汰一定会被淘汰,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手段一去不复还。
经济求稳,楼市同样要求稳,金融更要稳。稳定的金融需要稳定的楼市去服务、支撑。
今年楼市大涨,暴涨是不可能的,一旦有明显异动,新的政策大棒会来得非常及时。
强力打压楼市是不是意味着楼市的泡沫很大呢?
那也未必,目前的绝大多数大城市房价现在来看是合理的,泡沫肯定是有的。
譬如某些与杭州目前城市能级脱节动辄十万的次新房,不能说没有任何泡沫。
但真正有泡沫的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泡沫集中在少数城市的少数被爆炒的板块,大多数城市与板块依旧健康稳定,我们的视线不能只盯着某些焦点板块,而忽视了整体市场。
在大城市持续限购不放松,高首付比例的信贷政策,以及限售等政策的预期压制的多重打压下,推动大城市房价步步高涨的不仅仅是通胀。
更多的是再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大城市楼市供给之间的不匹配。
此轮大城市房价越调越涨在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各类需求与防止资产泡沫之间的博弈吗?
需求、货币推动楼市上行,而政策打压防止泡沫。
不改变供给侧,加大增加供给,平衡市场供需,那么两者之间始终会有矛盾存在。增加供给才是解决大城市楼市过快上涨的唯一的长期有效手段。
再城市化,土地财政,以及稀释债务问题所必需的持续温和通胀影响下,大城市房产虽会面临各种政策工具打压,但长期上涨的趋势难变。
| PART 5 |
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管是杭州还是上海、深圳,楼市稳定注定是最重要的,泡沫不能继续膨胀。
应对国外加息周期,核心资产必须稳,这是短期的国策。
进一步降低二手房的流通价值与抵押价值恐怕会是大方向。
大城市楼市挤压泡沫,降低流动性,防止资金外流,降低金融风险应该才是这轮政策密集出台的真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