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大城市,买房门槛越来越高,对普通年轻人来说,想在大城市扎根生活,已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贝壳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0城市刚需购房报告》,划分了全国30城刚需买房的门槛。
第一梯队:北京350万元,深圳345万元、上海295万元。
第二梯队:厦门266万元、杭州226万元。
第三梯队:广州198万、南京190万、宁波175万、东莞160万、苏州159万。
要知道,这仅仅是“上车”的门槛,地段差、房龄老、户型小,留给低收入者的选择少得可怜。
话说回来,虽然上世纪80年代的福利分房有各种缺点,但至少可以让人有“奔头”,不用为了房子投入毕生积蓄。
为什么原来的分房时代“惠及面”太小?
原因很简单,过去我们的资源太有限了,受生产力、供给侧产能的制约,没办法把分房模式推广开来。
1952-1978年,农村和城市加起来,住房投资仅占基本建设投资的7.5%,仅占GDP的0.7%,有限的资金要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留给盖房的资源太少,只能进行“有限分配”。
现在不同了,全国有9万多家房企,土地出让金贡献了1/5的广义财政收入,房地产+建筑业一共为中国提供了50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是2100万个,这10年增长了2.4倍,我们的基建能力已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在产能充足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的分房模式,未尝不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高层已经就此事表明了立场,在年度经济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随后的全国住建系统会议上也指出“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公租房保障,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
在最近两天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也部署了3个周密的措施。